摄影性:重构与追问
- 来源:中国摄影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摄影性,重构,追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14 16:24
摄影术的发明以及其后的发展历程,衍生出的图像生成方式及观看理念都无前迹可循,摄影的存在始终充满着多种可能性。
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就被拿来与绘画比照,但其自身具有的机械性、复制性和自动性注定了摄影在当时很难被纯粹的艺术所接纳,同时期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形象地将摄影比作“科学与艺术的仆人”。这也预示了在此后摄影的两难境遇:
一方面,摄影不断遭受来自艺术和美学意义上的质问:摄影就是用光影塑造现实之物吗?独特的摄影性到底是什么?从发明之初模仿绘画,到现代主义时期通过语言的探索逐渐廓清摄影的可能性,到后现代理论框架下各种媒介边界的消解,摄影的本体性在被确立的同时,却又不断地游移,在建构-理解-消解中经历着一次次辩证循环。
另一方面,摄影在技术进步的裹挟下,始终面临着不断的重塑。数字图像的出现,将代表传统摄影概念的银盐影像压缩于极小的空间,更是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原作”概念。如今又有了新的革命者和参照物⸺人工智能影像,摄影面临着再一次的颠覆。
但摄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技术的改变以及以此相应的对摄影本体性的质疑,持续为摄影带来新的变化,使得摄影具有独特的开放和兼容性,成为当代被运用得最广泛的艺术媒介与创作手段。
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使虚拟现实更加逼真,处理器对摄影原有时空结构的分解与压缩,使得摄影的两个基本原点⸺影像生成的时间性与对外在世界的指向,都被打破了。一些实用摄影门类,如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插画摄影等,已经有了可被替代的趋势,或正在被替代。人工智能影像所代表的集体想象力正在挤压个人性的观看和思考,但是与其哀叹其对摄影的颠覆,不如将其视为重新思考摄影的一个契机。就像摄影术的诞生促使绘画开始脱离写实,回到绘画本身一样;比照人工智能影像,摄影本身的特性反而愈加明晰。
本期专题人选及作品的选择,并非对某个题材或创作类型的归纳,而是汇集了几组探讨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作品,它们从各自主题出发,以发散、开放的创作意图和手法,对摄影的“真实性”“在场性”进行思考,并在当下人工智能影像兴起的背景下,形成对“摄影性”新的回应。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是基于人的,尤其是个人的“观看”与“生成”,其背后是对外在世界超越人类掌控能力的信仰,是对外在世界丰富性和独特性的召唤。在此意义上,照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孤立存在,它们开始与彼此、与媒介对话,也与空间和时间产生了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在生存世界的根本需求和诗意存在,这也是摄影不断蜕变发展的原动力。摄影,在这些摄影者手中是记录,也是对世界的追问,更是一种个人化、精神性寻绎的表现方式。
对“摄影性”的每一次追问,也是“摄影性”被重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重构,在重构的同时去理解摄影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次次重返摄影的原点,未来的摄影哲学也就可能在人工智能影像的相伴下重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