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并文/和威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是“现代性”的标志性产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在摄影术发明9年后,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下了这段极具现代主义启示的口号。百年后,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书中,通过19世纪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充满矛盾与暧昧不清的现代世界。而当年的“现代主义”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似乎变成了另一种“前现代”,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学大厦,AI人工智能正不可阻挡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海德格尔曾说:“我们已经失去了古典时代人类观看自身存在的全景视角。”他认为现在所有关于人类存在的讨论方式,全部都有分门别类的专门语言,包括医学语言、科学语言、社会学语言、心理学语言……各种各样的专业话语,像蚂蚁的洞穴,呈分叉状,掌握着人类存在状况的解释权。而这正是现代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一切事物碎片化、标签化去分门别类。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时代,这些复杂的标签被AI算法天衣无缝地植入我们的日常。我们通过标签搜索信息,与此同时我们也被算法打上了标签,我们生活在由AI算法打造的茧房中理解世界,再用标签在诸如Midjourney等软件中利用算法创造世界,AI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似乎也创造了另一种现代化的牢笼。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摄影被无一例外地打满了标签,小红书式的、国家地理式的、马格南式的、杜塞尔多夫式的,摄影在今天格外需要坐标,格外需要意义。
作为日常的摄影却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任何一部手机都可以轻易拍到百年前必须经过繁琐步骤才能获得的照片。摄影作为艺术,在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摄影不仅要处理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的“灵光”的消退,同时也要面对AI算法对传统摄影的挑战。
站在时代路口的今天,摄影仍然是我们作为摄影者个体观看世界的有效手段,但前提是我们需要拥有对摄影更加开放的理解方式,才能建立一种对世界全景式的观看。
很多年来,摄影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日常习惯,也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京郊的界河、梵蒂冈的游客、印度洋的水手、北欧小岛的博物馆标本、诺贝尔奖博物馆的科学模型、埃及博物馆中的木乃伊、日本离岛的千年原始森林、东京街头的西装职员、现代工厂中无面孔的群体、观望火灾的人、草原的牲畜、撒哈拉沙漠中的贝壳……世界上无数看似平淡的角落,既不是决定性的瞬间,也不是严肃的社会学景观,它们只是在各自的时间宇宙中流动的偶然碎片。我希望按照一种去标签化的视角去收集它们,在时间的累积下聚沙成塔,成为一种个人视角的“公共性观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