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茫的市场,要注意的5件事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迷茫,市场,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9-25 16:16
被称为“迷茫市场”的情况,在我撰写投资理财专栏16年中,一共出现了3次(算上这回),分别在2008年、2018年和今年。
总结一下这3次“迷茫市场”:第一次正处于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坍塌的过程中;2017年至2018年的全球流动性紧缩过程(由于2022年的美联储加息更加惊天动地,很多人没有注意到2018年的事,其实那一次也是相当有破坏力的);以及现在,疫情结束后,经济正处于复苏的过程中。
这3次让投资者信心崩溃的事件我都经历过,很难说哪次的投资者更“衰”,但可以量化的是,前两次“迷茫市场”结束后都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反弹。那么这次过后,反弹也会出现吗?
从悲观主义的塔勒布的角度看,这仍是件细思极恐的事,因为他在两本巨著《黑天鹅》和《反脆弱》里都提到一只火鸡的例子—美国家庭会为了感恩节而临时饲养火鸡,而且,为了保证肉质肥美,人们在节日到来前夕会给火鸡吃得特别好。从火鸡的角度看,第一天它们吃到了美食,第二天又吃到了美食,但是第三天,美味的玉米还会有吗—那完全取决于感恩节还有几天到来。当然,这是种过于悲观的看法。
好了,不说火鸡了。大而化之的悲观主义除了略显聪明之外也看不到什么优势,往往还弄得人们一惊一乍,处在浑浑噩噩之中。其实,在市场的迷茫期,人们最先要做的,是保持对常识的尊重,那样你会“活”得更长,毕竟悲观主义者也是要活下去的。
注意,别看不上小钱
记得好多年前我去采访一个专家,采访时我提到了“新常态”的概念,专家和我谈笑风生。然而中途他去洗手间时,我通过他座位后方柜子玻璃的反光,看到了他笔记本电脑的页面—他刚才在搜索“什么是新常态”。
其实从那时起,公司人投资者就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新常态”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正在变低,这个趋势到现在还在延续。而眼下所谓的“资产荒”,只不过是大家(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这种趋势进一步的、清晰的不适应。
有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奥运会。1984年到2000年的5届奥运会都是盈利的,而2000年雅典之后(北京除外)的奥运会都陷入了亏损,以至于现在国际奥委会要做“劝说”工作才有城市申办奥运会。很多人认为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奥运会盈利奇迹是传奇主席萨马兰奇的功劳,而很可能,这只是个巧合。2000年以后,奥运主办国的基建投资回报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所以才出现了频繁的巨额亏损。平均投资回报足够低时,会让人产生一种心理,大家放弃了在理财方面努力—反正也多挣不了几个钱—这其实是个糟糕的选择。
从复利的角度看,即使2%的差距,长年累月也会造成巨大的差距。更何况,在资产估值比较低的阶段,保持还不错的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即使你现在足够保守,等到春天真的来了,也要有足够的种子用来播种。
高性价比公司的股票
虽然股票市场在持续下跌,高性价比公司始终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一部分来自于,即使市场嘈杂,这些公司始终保有获得稳中有升的现金流的能力,同时它们的价格被压得如此之低。
这有点像中学的自习课。整个教室充满了歇斯底里的气氛,但一定有那种埋头学习的坚定分子,他们根本不管别人如何,始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显然是一节糟糕的自习课,却难以阻止埋头学习的家伙们日有所进,天天向上。他们终有一天会金榜题名。要分辨出自习课上坚定的卓越者并不困难,但人们往往受到整体课堂氛围的影响,而对整个班级表示失望。实际上,公司的低估值,正意味着投资者有买入它们的机会。
另一部分高性价比公司表现得更好,它们的高性价比和估值回升是同时存在的。
我熟识的一位投资者,从2022年到今年上半年,也就是在A股下跌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投资收益率一直在20%左右。这里面没什么秘诀,他只是买了投资商业银行的ETF基金而已。
小心那些莫名其妙的概念
在一个资本市场和经济的迷茫阶段,往往经济增长的新概念、新方向会特别多。这都是投资者应该小心的,它们绝大多数都非常不靠谱。
比如前一阵曾经非常流行的“元宇宙”,和现在的“飞行汽车”“脑机接口”。
无论在资本盘踞的一级市场还是普通人也能凑热闹的二级市场,一种概念的流行准能掀起一轮热潮,但很少有人实实在在从这些概念中赚到钱。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人类经济的“未来方向”从现实来看,根本无法产生正的现金流,甚至从理论推导来看都非常匪夷所思。绝大多数经济神话描述起来都很神奇,但它们总是忘了解释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行为习惯去做另一个动作?
比如飞行汽车这种东西,人们在地上开车开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开着车飞起来?那些新的经济概念带来的人类行为的改变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对于这些新概念的投资,如果你是个腰缠万贯的投资者,为了保持“投资配置”倒也可以参与一下,但如果你只是个普通公司人,完全没必要把钱扔到茅坑里。
长期理性和短期理性
如果人们认为投资机会不好,应该把手里的钱放到哪?这是个问题。在看不到投资方向时,把钱都用于还房贷似乎在一段时间里成了不少人的选择。这类做法是有值得商榷之处的。
其实还房贷,从更宽泛的角度讲,也是种投资,收益就是投资者应该承担债务的利息。如果投资收益低于债务利息,这么做似乎也是理性的。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还房贷这种“投资”的流动性是很差的,钱一旦进了银行的铁柜子,就很难再拿出来。而如果未来中国甚至全球经济再次获得高速增长的引擎,把全部积蓄提前还了房贷的投资者将失去参与的机会。
除了还房贷,还有一些保险产品也有这类吸金能力—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否则就要付出很高的费用。这类投资按照经济常识的话说,“机会成本”太高了。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会的
曾经有个大学问家,叫梁漱溟,他青年时,有一天,他爸梁济(也是个学问家)忽然问他,你觉得这世界会变好吗?梁漱溟说,我相信这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济说,能好就好啊……之后,梁济跳进北京的积水潭,自杀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梁漱溟说的大体是对的,世界是往好里去的,我们对迷茫市场的看法也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只不过没有“一天一天”那么高频。我相信这世界是往好里去的,但愿你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