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新区“后生”可畏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建设,能力,发展
  • 发布时间:2024-10-05 16:54

  文/张缤月齐一帆何明俊

  省级新区是承担全省乃至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2020 年,四川先后批复设立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和绵阳科技城新区,为建强成都都市圈、加快省域经济副中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区虽新,但经过4 年建设,产业和人口集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发展潜力十足。

  省级新区建设“马力”十足

  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加快提升,2023 年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821.3 亿元、530 亿元、302.8 亿元、251.6 亿元,占所在市比重分别为20.4%、13.9%、1.4%、9.2%,对所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29.5%、33.5%、8.0%、23.6%,对城市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大幅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持续提升,2023 年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常住人口分别较成立初期的2020 年增加约3.4万人、11万人、1.9万人、3.9万人,占所在市比重分别由2020 年的14.8%、5.9%、1.8%、5.7% 提升至15.4%、8.2%、1.9%、6.5%。

  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2023年四个新区拥有2 个国家级开发区、6 个省级开发区,有力支撑了产业集群成链发展。绵阳科技城新区推进新型显示、5G 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集聚上市挂牌企业57 户、年产值4 亿元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46 户,“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加快构建。宜宾三江新区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2023 年锂电池累计出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8%、全国出货量的11%、全省出货量的91%,成为全省“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成都东部新区大力发展临空核心产业和临空关联产业,国航物流基地、北京飞机维修等龙头企业项目相继落地。南充临江新区重点发展汽车汽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三环电子生产的光纤陶瓷插芯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5%。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平台加快布局,2023 年绵阳科技城新区建成涪江(核医学) 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集成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高能级创新平台180 余个。成都东部新区天府锦城实验室高水平运营,导入科研团队8 支,研发人才近200 人。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增强,绵阳科技城新区深入实施重点企业梯次培优行动,拥有378 家高新技术企业、9 家瞪羚企业、99 家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南充临江新区九天真空“PECVD用电容式薄膜真空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02 专项”立项支持。创新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宜宾三江新区探索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促进科技供需精准嫁接、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拥有孵化平台14家,在孵企业超160 家。

  深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四个新区均纳入全省首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集成改革效应不断显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四个新区超九成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事项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四个新区全程网办事项占比均超过90%。宜宾三江新区宜宾港运行全省首个5G 智慧港口,宜宾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进入全国综保区前百强,创新“一线进区货物即到即入”模式全国复制推广。国际合作纵深推进,宜宾三江新区高水平承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中国国际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大会、中国机器人大赛等一批重大展会活动。

  省级新区发展三大问题突出

  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当前,四个省级新区虽对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布局,但统筹整合力度不够、产业细分领域挖掘深度不足,未实际体现“ 一区一特色、一区一主业”。产业规模优势不够明显,例如, 2023 年南充临江新区汽车汽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均未破百亿元。同时新区主导招商引资与主导产业贴合不紧密,项目招引中仍存在“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现象。

  土地能源要素保障不够充分。土地方面,新区发展普遍存在建设空间不足等问题。例如,根据已划定的“三区三线”范围,宜宾三江新区城镇开发边界为68 平方公里,新增空间规模15.05 平方公里,按照新区发展趋势,仅可支撑3—4 年的用地需求。用电方面,随着“四川省电力市场交易战略长协”政策即将取消,新区内部分企业将面临用电成本上升等问题。成都东部新区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随着重大制造业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给缺口明显。

  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分新区与行政区及其他功能区的关系尚未理顺,仍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新区范围内存在诸多功能平台,均由所在区县独立运行管理,尚未形成上下协同、统筹有力的体制,难以在空间规划、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上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也有新区管辖范围内行政区主体较多,新区直管区外实行行政区属地化管理,新区管委会统筹协调难度较大。

  推动省级新区高质量发展

  聚焦韧链强群,加快产业集聚成势。聚焦轨道交通、动力电池、新型显示、航空航天、新能源商用车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推进技术攻关和改造升级,补齐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设备、中间产品等短板。

  聚焦资源瓶颈,加大要素倾斜支持。强化亩均效益导向,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推动新增工业用地全面实现“标准地”供应,加大对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力度,推进多层厂房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化省级新区用地保障,推动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向省级新区倾斜,探索实行省级单列管理。

  聚焦长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科学确定权责关系,理顺新区与所在行政区域以及新区内各园区、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统筹新区管理机构设置,进一步提升管委会“大部门、扁平化”管理水平,强化新区管理机构依法依规行使经济管理、发展规划、协调服务、招商引资等职能。

  (作者单位: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