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建造与遗产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材料,建造,遗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5 15:10
文/胡 石
伴随两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发布,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在明确物质对象保存的基础上,更趋向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和传承。而通过对地方材料、建造传统的调查,聚焦具体而微的遗产单元,关注其特征及内在的变迁,梳理相关历史文化价值,整理讲述地方故事,是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阐释工作,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一个抓手。焦溪的尝试是一个典型案例。
焦溪古镇位于常州东北,古武进、无锡、江阴三县交界,已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且作为常州唯一的古镇加入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其最著名的是被称为“黄石半墙”的地方性建造传统,表现为民居墙体采用地产黄石不规则砌筑至半高的建造习惯。价值认知是遗产成立的基础条件,而材料与建造是建筑的核心问题。作为人类建造行为的物质性对象,建筑被认定为遗产的直接载体,但在可感知的形象背后,材料的选择和建造的变迁是更复杂的文化与社会经济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焦溪三面有山,山上产黄石,这是物质条件。黄石是江南之石,计成在《园冶》称“黄石是处皆产”,在江南获取便捷,价格低廉,普通建筑多用之作为下碱隔水使用,计成也写黄石“其质坚……其文古拙”。石也有文化意义,明代以来园林用于堆山,上溯至南宋绘画中大量表现的虎皮石,甚至也应当有黄石一份。焦溪将之用于砌墙,表现出的形态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使用也更为局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质文互补,体现了江南建造的精熟与巧思。
焦溪中有龙溪,河贯镇北向,绕舜山,接申浦而通长江,是中原地区经淮泗入长江,最终进入太湖地区的最便捷的孔道之一。故而舜、秦望的古称和镇中大姓是、奚、承隐含的是共同的南北传续的主题。黄石半墙自然通过南地北韵的风貌,承续了焦溪人对于家乡的识别和记忆。
关注黄石半墙这一特殊材料,从建造结果的物质性、过程的实践性和认知的主体性,将黄石半墙的建造现象作为理解焦溪古镇遗产保护问题的切入口,获取材料分布,梳理构造历史,厘清建造做法,让被切断的历史能够接续。通过材料、建造,认知遗产,讲述遗产,其实是记录与讲述地方的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