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文化街区叙事化建筑更新及保护开发对策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空间,天津,建筑更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5 15:25
文/薛铁军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硕 士
谌 谦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硕 士
摘要:天津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元朝之后长期作为漕运和商业中心,因此保留了较多的古典中式商业建筑。近现代历史中,在天津作为租界的时期内,由于受到了西方建筑审美影响,部分中式商楼和院落建筑改造更新为西式商业区、教堂等。这些建筑叙述着军阀政治、实业救国运动、西学东渐等重要历史,是我国建筑更新的重要史料。此次研究以天津的古文化街和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了两处建筑的叙事化更新,并从叙事化特点因素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优化措施。期望本次研究可以对各大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叙事;视觉;空间;天津;建筑更新
引言
天津市区内具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并且相对完整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天津的历史特征和传统格局。叙事化建筑就是将叙事学的理论和建构方式运用在建筑的设计之中,通常在建筑空间设计和视觉设计中会体现较多的叙述特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其进行保护开发以及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必须完整地沿袭建筑完整的叙事主题。本次研究以天津的古文化街以及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了两处风格不同的历史街区在时代变化下的建筑更新。从叙事化建筑理论的角度探索了建筑更新的保护开发优化对策,期望此次研究可以为我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1天津古城文化街的叙事化建筑更新
建筑的叙事离不开历史文化主题。这些主题内容一般包含了建筑设计以及相关社会活动的核心思想。在历史文化街区,叙事主题与历史故事的重现有关,同时还与设计师的体验有关,这些体验来自设计师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他们的创作灵感的源泉[1]。主题叙事设定一般是叙述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对主题的细微选择和表达往往会让故事的内容更加深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故事的内涵,让情绪表达更加顺畅。同时,在叙事式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明确的题材也是其内容建构与文化传递的先决条件。叙述的主题可以引领建筑整体设计,指引每一个空间节点不脱离主线内涵,将整体的空间串联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价值、有内涵的展示环境。
古文化街是天津市南开区的一条街道,是一条具有中国传统风情的商业街,充分反映了天津的传统和民间文化。古文化街是天津古城的诞生地,它见证了天津古城的演变历程,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历史内涵。天后宫、玉皇阁等保存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遗存,是天津城市发展历程的关键材料,也为各类社会活动,如民俗活动和商业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这些建筑物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叙事空间信息,也是天津城市建筑更新演化的宝贵史料。天津古文化街,如图1所示。
古文化街以天后宫城为中心,沿海河、京杭大运河等地建立起良好的空间关联,构成繁华的环城通衢结构。天后宫、宫南街和宫北街是该区域的轴线,而袜子胡同和大狮子胡同则是该区域的主体街巷,形成了一个鱼骨形的空间结构。古文化街在历史上曾有过民居、宗教建筑和商业建筑,目前主要是宗教建筑、商业建筑和写字楼建筑,其总体建筑风格主要是中国的北方建筑和南方建筑风格的结合。最初商楼以清代的小木楼为主体,建筑材料主要为青灰色砖石、灰色的瓦片,重视细节的雕琢与装饰的绘画。在近现代的历史演变中,商楼逐渐出现多种建筑风格。例如模仿西方风格的建筑,以经典三段式为基础,以青砖为表面,采用了拱门和拱窗设计[3]。最后在现代商业化影响下又有部分商楼形成了现代风格,以青砖砌面,外墙用大面积的玻璃,风格简约。如同庆里,现在已经演变成为商业性的住宅街道,而过去则是以里弄风格为主的住宅。该建筑以巷为中心,以四重院为建筑主体,并在里巷入口处设置过街。其建筑功能、装饰及里巷布置,在借鉴中国建筑要素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建筑象征性的特征,并将中国南北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天津现代建筑更新的典型代表。
2天津五大道的叙事化建筑更新
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租界经验中,天津保存着大量具有传统或中西混合特色的建筑群和街区,这种残存的街区式建筑具有鲜明的近现代特征。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天津市区的核心区域,由和平区和河西区组成[4]。它占地面积为191.62亩,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大道的历史文化街,是一条以“天津西式”为主要内容,以著名人物的旧居为代表的,空间完整、幽雅幽静的历史文化建筑群。五大道是天津近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街道,其所蕴含的人文意蕴十分丰厚。历代名流曾在此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这些街区建筑诉说着中国一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五大道上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观念,都对五大道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所见到的五大道,不仅是一种都市文化的表现,更是一种时代变迁下,群众对于不同的文化和建筑美学不同认知的体现。
五大道的历史文化建筑以西洋风格的住宅为主,在结构布局、空间形式、立面造型等建筑要素中均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些建筑大多都是以院子为核心,通过院子内部的各种不同的栅栏进行布局划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作为租界区,天津内部兴起了欧美的古典文艺复兴以及浪漫主义思潮。这些思潮融入了建筑之中,同时在装修中又融入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的中庸思想。这种中西建筑结合的风格在天津表现得尤为明显[5]。一些设计师受到新艺术主义的启发,设计入口处的建筑以线条为主,而另一些干脆不做任何修饰,只注重建筑的比例和墙壁与窗户的配合。五大道一带多为独院式的庭院式房屋,清幽雅致,在民国时期主要住着军阀、旧官僚、买办、资本家,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形成了天津市高档民宅的聚集区。古建根据其空间格局可分为四类:门庭式、院落式、里弄式和围合式。根据建筑外貌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西结合的建筑、现代建筑、中式古典建筑。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如图2所示。
以中国近现代北洋政府时期为起点,天津的历史建筑叙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军阀混战下的政治变化并不能让中国变得更加富裕和强大。因此,首先在建筑叙事中体现以工业为基础的实业内容。从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有许多实业救国的先驱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力图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中国的繁荣与强大[6-7]。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下,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建筑方式,建立了一座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化都市。其次,帝国主义侵略者从中国的领土上获得了财富,通过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财产的搜刮,进行了大量资本积累。除了实业兴国的思路之外,天津的建筑业体现了当时的商业文化发展情况。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有部分先驱,认为中国的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落后,因此认为西学能够拯救民族,将希望寄托在西式教学上,采用了西学的方法,提高了人民的智慧。赵天麟等人创办新学校,传播新知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发展。因此,天津建筑叙事中也存在对新型的教学方式的记录。因此可以总结五大道历史文化建筑的主要叙事内容,即:对近现代政治变革的叙述、对近现代实业救国先驱者的叙述、对近现代工商买办等经济形式的叙述、对西学东渐教育和文艺内容的叙述,以及对当代卫生医疗以及基础建设发展建设叙述。五大道街区建筑样本曹禺旧居,如图3所示。
从当前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状况来看,基本是对建筑实物的保护,而对依附在这些实物之上的文化内涵的保护、发展和传播却被忽视了。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开发与展示,是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对于维护其真实的价值特征,对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更好的叙述和解读,避免其发展趋向于同质化,有必要让大众对其文化特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采取更为理性的开发保护策略。在视觉设计快速发展的当今,将建筑的叙事性有关理论融合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设计中,可以有效地维护其真实的价值特征,提高其影响力。
3叙事性在建筑更新中的价值
首先,建筑的叙事性特征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具备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关于加速建立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蕴含的意识形态、精神力量在战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天津市按照该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故事的理论架构下,可以将天津市规划宣传、天津市博物馆、天津市名胜古迹、天津市的特色街区等方面作为文化传播的优秀成果。将叙事化理念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设计和视觉设计中,为讲述天津的故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深化中华百年天津的历史研究,为构建中国的故事讲述作出天津的独特贡献。
其次,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叙事化的视觉设计可以帮助增加当地发展。把叙事学原理运用到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营造中,就是要从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出发。当前,我国城市街道建设主要是从城市文化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商业品牌建设、产业开发和综合体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然而,基于社区的历史和文化视角的营造却鲜有报道,而基于社区的社区讲述历史和文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引入叙事理论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运用叙事的手法来构建街区和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是一项创新性的尝试。
最后,从可能性角度分析,将叙事学的理念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中,可以依据大量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和设计实例。这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经验,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十分丰富的。它为进一步在思路性、系统性上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性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尤其是在街区规划中,运用了当前的可视化技术及设计手法,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的内涵进行阐释。将历史中的故事体验通过逻辑思考和建筑的实际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崭新的建筑展示方式。以天津五大道为例,天津市历史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五大道历史街区建设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较多,与天津历史发展的历史过程有明显的联系,洋楼建筑和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视觉设计的手段,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
4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叙事性更新的问题和对策
最近几年,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战略开发,甚至还认为编造出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叙事内涵,通过大量的仿制品来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由此出现了一些古街巷和古村落建筑,但是这些街道和村庄大部分都是山寨式建筑,它们的本质就是一些小商店、商业街、小吃街之类的集合,并没有什么人文和历史价值。同时也存在具备历史文化叙述价值的建筑群,为了城市空间的改造和经济发展。在施工过程中把原来的古建筑和古民居拆掉,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仿建房屋,通过完全商业化的改造来获取经济营收。这样的做法与历史文化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初衷南辕北辙,本质是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在大部分城市的更新与发展中,本来应该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被改建为旅游区与商业区,原有的历史与文化特征被掩盖,由于商业性的改建而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意蕴,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建筑风格。
要想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建立叙事性展示的主题,就必须对历史文化街区展开一系列的主题主线进行解读。首先,注重当地的地域性特色文化,也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地域自然特征、历史文化底蕴、社会人文内涵。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共同发挥着作用。街区场所的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形态、不同媒介的文化遗产,落实在建筑等实际事物之中。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叙事空间,将各种精神文化和人文积累,进行显性的表现。
其次是主题特性事件的活动开展,也就是对隐藏在建筑故事背后的社会与人文的内容进行追踪,发掘出那些携带着人类历史回忆与情绪的事件,从而建立起一种对街区的认同与归属感,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叙事空间。通过建筑故事和情感记忆的协同效应,构建准确合理的叙事题材,指导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陈列空间设计。利用叙事学理论来对展示空间主题进行表达,将历史事件的因果在时间线上进行展现,通过整个过程,可以让故事的剧情更加清晰,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将叙述题材融入历史文化街区的陈列设计中,也要求设计者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对情节进行精确阐释和还原。此外,还要求设计师能够对受众进行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理性认识,从受众的经验和感受出发,将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达,从而实现吸引受众注意、实现有效信息传达的目标。具体地说,要想对建筑主体进行叙事化表现,就必须借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物质因素,从而将隐形的情感基础装载于物质之中。
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桥梁,将建筑的叙述人和游客接受者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宣传,增加建筑叙事性主题事件的清晰诠释,对其进行转译和表达。以主题为中心,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中的所有内涵节点都全方位进行宣传,利用物质要素、空间场景、叙事路径等,来承载叙事画的主题要素。通过再现事件的历史情境,创造出适当的空间气氛,通过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结合,传递其对展览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游客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场景、氛围等,形成多感觉体验。与此同时,在游客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还可以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主题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展示设计的主题信息的传递。
结语
当前,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缺乏对其内部叙事价值特性的诠释。建筑空间的发展战略趋向于商品化、模块化,形式单一,风格同质化严重。面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和开发的商业化倾向,此次研究以叙事化建筑的特色以及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变化为例,分析了叙事化建筑更新的优化路径。从历史街区与地域文化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筑叙事化更新在历史文化主题之间的表现。同时,在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采用了情感叙事空间构建策略。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结合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可以对建筑的叙事性主题进行宣传和表达。
参考文献:
[1]张天慈,闫晓华.对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格局的更新策略研究——以山西太谷古城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110-116+120.
[2]梁晨,曾坚.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的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2-10.
[3]申红田,马归民,衣峥,等.基于AHP-SWOT法的大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型轨道交通站域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市和平路站点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6):68-73.
[4]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J].建筑学报,2022(06):125.
[5]耿雅洁,林耕,王滢.基于GIS的历史文化街区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研究——以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地震工程学报,2021,43(03):623-635.
[6]冯琳,胡子楠.近代天津租界区城市风貌特征及其成因探研——基于建筑材料的视角[J].建筑学报,2022(06):113-118.
[7]王巍,吴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及其转变的考察——从清末至民国[J].建筑学报,2018(07):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