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宿迁市龙王庙行宫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宿迁市,原真性,保护与利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5 15:32
文/苑宏刚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康威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保证。历史建筑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宝贵的物质财富,其内在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对于宣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文旅融合视域下宿迁市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做出有益尝试,分析宿迁市龙王庙行宫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不足,提出完善科学的保护机制,打造多元传承体系等多种策略,为以后宿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文旅融合;宿迁市;原真性;保护与利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质量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当地环境的优劣,而更加注重其文化内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23年7月6日在苏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1]。这也为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
1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1.1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通过开发和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和项目,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文旅融合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等纳入旅游开发,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展示手法和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以达到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进而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旅游地文化的广泛传播[2]。
1.2原真性保护与利用
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是指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要求尊重并保护建筑的原始风貌、历史痕迹和文化内涵的原则。这一原则旨在通过维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和原貌,同时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和发展,是实施遗产保护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衡量与评估遗产价值的重要依据[3]。其核心在于寻求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确保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也能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实现可持续地利用和发展。
2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2.1国外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2.1.1理论研究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理论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首先由意大利各城邦兴起,后逐渐扩展至西欧的各个国家。在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间,欧洲各国出现了许多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式方法,但并没有出现相关的国际性文件。直到1933年,《雅典宪章》成为首份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国际性文件,其保护原则及宗旨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并首次提出“原真性”概念。
1972年各国签订的《世界遗产公约》中表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古迹必须经受真实性检验。在1994年日本奈良通过的《奈良原真性文件》则指出,“原真性不应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确凿有效,原真性的原则性就在于此[4]”,这使得“原真性”概念更加具有广泛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部分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单一的问题,衍生出了不同于“原真性”的保护方式——再利用,80年代后美国逐渐接受了这种保护模式[5]。
2.1.2实践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城市环境中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和需求。因此,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案例,可以更好地深入探讨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与方法,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渡槽遗址公园项目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桑德维奇,该项目由STIMSON公司进行设计,并在2019年获得ASLA综合设计类杰出奖。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历史建筑磨坊水道,约60米长的Heritage Flume水景装置应运而生,巧妙地矗立在森林之中,融入自然。项目保留了磨坊的主体建筑,并将已损毁的水道进行重新设计,将其打造成地标建筑,是一次美国历史建筑和当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探索。
意大利威尼斯海关大楼改造项目,由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主持设计。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围绕着尊重历史建筑、融合现代元素和优化空间功能展开,并且致力于保留并强调原有建筑的独特韵味和历史价值。尤其在外立面的设计上,选择了与历史建筑相统一的材料和颜色,并通过细节处理与建筑原貌相得益彰,使海关大楼重新焕发生机,这为以后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案例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2.2国内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2.2.1理论研究
我国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理念出现较晚。最早由北京大学于1922年成立考古研究室,开始发掘保护相关历史文化古迹及文物。直至1930年6月7日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63年梁思成发表的《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提出历史建筑修复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6]。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颁布《文物保护法》,确定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并在1991年进行细化修订。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定义为历史建筑[7]。2018年10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了作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应注重保护与利用并重,从而合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8]。
2.2.2实践研究
南京市大报恩寺遗产公园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有许多成功之处。该公园位于大报恩寺古建筑的原址上,设计团队充分尊重和保护了这些历史建筑的原貌和特色,采用了先进的修复技术和高质量的材料,使这些建筑恢复到尽可能接近原来的状态,确保了历史建筑的原始性和可持续性。
昆明草海文星楼遗址公园是国内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优秀案例。该公园充分体现了保护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具备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人文气息的公园空间。在材料的使用上,公园注重选用符合环保要求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以展现历史遗址的魅力和本土文化的韵味。此外,公园在文化的延续方面通过展示文物、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的交融,这为保护历史遗址与促进当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宿迁市龙王庙行宫现状解读
3.1历史背景分析
龙王庙行宫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由清朝皇帝乾隆于1757年第二次南下途经宿迁,临时驻跸,拜谒皂河龙王庙时赐名(图1)。该建筑于1983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入选国务院发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4年,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建筑之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3.2现存历史建筑分析
3.2.1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建筑南北中轴线上,山门之后。其结构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由12根朱红色柱子支撑,明黄色琉璃瓦覆盖其上(图2)。建筑风格上属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样式,布局规整、庄重威严。内有5米高的石碑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
3.2.2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山门和怡殿之间,左右分布。两者建筑样式均为重檐歇山卷棚顶,上覆筒瓦。4条垂脊、8条戗脊,戗脊上前后依次装饰了“仙人、龙、凤、狮子、鸱吻”。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庆帝下旨大修,并铸“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角铁钟[9]。
3.2.3龙王殿
殿宇采用重檐歇山的建筑样式,绿、蓝三色琉璃瓦覆盖其上。正脊两端点缀清代样式的吻兽,4条垂脊末端安置鸱吻,8条戗脊前后依次装饰“龙、凤、狮子、海马”4只戗兽。殿前设有白石月台和玉石栏杆。大殿的顶部悬挂着一块镏金匾额,上书“福佑荣河”,体现了福佑和荣耀之意(图3)。
4宿迁市龙王庙行宫的保护利用现状及不足
4.1保护机制与修缮技术未实时更新
宿迁市在《龙王庙行宫保护方案》中指出,龙王庙行宫多年来未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其间,仅对部分历史建筑进行过局部维修保养,对龙王庙行宫的整体保护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这将导致历史建筑的损坏日益加剧,修缮技术的不成熟同样会使历史建筑被损坏。例如,龙王庙行宫内某些建筑的椽条与檩条,在修复过程中使用不恰当材料,将二者颜色完全割裂,破坏整体美感(图4)。
4.2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未充分结合
近年来,宿迁市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文旅融合的重要性,也开展了相应活动,进而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但景区内部关于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对文化的深度挖掘,缺乏互动环节,并没有营造共同参与的氛围。例如,龙王庙行宫内部用于历史文化宣传的只有宫殿旁石碑,并且缺乏能够反映景区文化的特色文旅产品,无法使游客切身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3历史建筑原真性风貌未深度保留
历史建筑遗产是城市历史底蕴最直接的见证,其建筑风貌保护的完整程度,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游览体验。因此,要将“修旧如旧”的原则贯穿在历史建筑保护的整体过程中。在调研中发现,龙王庙行宫内存在破坏性修复的现象,并没有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风貌的保护。例如,将原址遗存的围墙重新粉刷,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整洁效果,但是对整体建筑风貌、历史文化氛围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坏。
4.4历史建筑周边资源未被合理利用
据笔者调研发现,龙王庙行宫周边资源并没有被有效利用。例如其周边新建较多建筑,与龙王庙行宫中的历史建筑风格不能遥相呼应,建筑底色相差较大,破坏了历史建筑文化的独特氛围。周边主要产业多集中在餐饮行业,并没有摆脱景区发展的固定模式。同时在整个景区范围内缺乏可以体现龙王庙行宫历史建筑遗产独特魅力的文创产品,进而削减景区宣传效益,影响游客观感体验。
5文旅融合视域下宿迁市龙王庙行宫历史建筑原真性保护及利用策略分析
5.1完善科学保护机制,运用科学修缮技术
国家要加大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同时积极吸收民间资本,从而保障历史文化遗产有稳定的资金来源[10]。从而更好地协调消防、旅游、环保、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其次,利用科学技术使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实时监测历史建筑受损程度的相关情况。例如,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引入到历史建筑保护中,将历史建筑及其保护修缮过程的数字化存档,避免传统方法的缺点,为历史建筑的后续保护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11]。
5.2加大文旅融合力度,打造多元传承体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体验,这为各地旅游景点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龙王庙行宫作为优秀的历史建筑,其本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如何将这些价值深度挖掘并多元传承以促进旅游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宿迁市连续举办“非遗大集”相关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宿迁市历史文化魅力,推动了当地旅游发展,但文化关联性稍显欠缺,应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多渠道、深层次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遗产。
5.3注重建筑风貌保护,留存时代原真印记
龙王庙行宫的部分历史建筑风貌在修复过程中遭到破坏。因此,如何能够在保留历史建筑原真性基础上,尽可能对历史建筑“少动刀”,在兼顾历史原真性的同时延续建筑生命、优化建筑功能,成为历史建筑保护的关键[12]。在此后修缮过程中,一定要从根本上注重对历史建筑风貌的保护,运用历史建筑的体检评估、动态监控信息化技术及综合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技术等科学技术,使历史建筑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5.4合理开发周边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时应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例如可以开发特色餐饮行业,依托独特的历史背景,在龙王庙行宫景区内开发“乾隆贡酥”“赵家糁汤”等特色小吃,同时辅助其他美食,开展特色饮食文化节,从而吸引游客,进而促进旅游发展。此外,充分利用龙王庙行宫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合理开发运动休闲、消暑度假、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实现综合发展。
结语
历史建筑遗产是社会发展下的时代产物,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尤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人们对旅游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更应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对其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把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当今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宿迁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更应注重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通过完善科学保护机制、合理开发周边资源、打造多元传承体系等有效策略,更好地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展相应文化活动,助力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青.一条平江路织出“双面绣”[N].人民日报,2023-07-21(006).
[2]雷搏,陈树文.文化旅游融合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社会科学家,2022(10):76-83.
[3]祁润钊,周铁军,董文静.原真性原则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评述[J].中国园林,2020,36(07):111-116.
[4]张靓,陈易,庄葳.从国际宪章视角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发展[J].住宅科技,2012,32(10):32-35.
[5]唐仲明,顾方哲.欧美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实践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16(04):165-169.
[6]杜辉.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研究[J].工业建筑,2016(增刊Ⅰ):5.
[7]谭玉峰,李建中,高文虹.中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方式比较分析初探[J].住宅科技,2017,37(04):34-37.
[8]龙林格格,甘振坤,张大玉.活化利用主导下的乡村遗产保护研究——以乡村遗产酒店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2):88-91.
[9]马晴.庙宇遗产空间与地方认同的建构研究——以宿迁皂河“龙王庙行宫”为例[J].大众文艺,2022(11):191-193.
[10]王星光,贾兵强.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8(01):178-185.
[11]童乔慧,徐盼.基于BIM的历史建筑保护——以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02):48-52.
[12]林波荣,吴一凡.历史建筑的绿色可持续保护与活化利用[J].世界建筑,2022(0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