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亦“模都”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竞争力,上海,人工智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5 20:41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 编辑顾佳贇
随着AI大模型浪潮席卷世界,在这场全球科技竞速中,上海凭借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和创新生态构建,展现出非凡的竞争力。
2024年9月2日,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跑”出一只超级AI独角兽——潜在大模型“算力运营商”无问芯穹(Infinigence AI)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创造了国内AI基础设施层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2023年刚入驻模速空间时,我们只有7个人。短短一年多,初创团队迅速成长为大模型赛道中备受瞩目的企业,如今公司规模约150人。”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说,“上海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在人才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得以稳步快速成长。”
9月5-7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行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沉浸式类脑数字孪生系统、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国内首个大模型安全一体化解决方案“蚁天鉴2.0”等展品令人印象深刻;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蚂蚁集团等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大模型厂商组成“人工智能实验室”,纷纷展示自家最新的大模型技术。
不久前的8月30日上午,24家垂类模型上下游企业拿到了“模力社区”的入驻钥匙,欢欢喜喜地搬进了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算力补贴券、减免租金等一揽子政策大礼包接踵而至。
随着AI大模型浪潮席卷世界,在这场全球科技竞速中,上海凭借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和创新生态构建,展现出非凡的竞争力。“上海有扎实的产业优势、科研基础优势,诸多头部人工智能企业聚集上海,将给人工智能落地赋能提供更加广阔的场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说。
“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上海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2024年2月召开的人工智能科创机构和企业座谈会上说,“要加快推动上海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人工智能+
“我认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外滩大会说。
在展会现场,一只手掌大小的,形似小狗的桌面机器人“阿奇”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阿奇搭载了无界方舟自研大模型ArkModel,可以通过语音视频、手势控制、物理抚摸等方式与它互动。它可时刻感知主人及周边环境,不仅能听懂人话,还能察言观色、主动卖萌。”无界方舟AutoArk创始人曾晓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使用小冰“数字分身”应用,3分钟可以克隆出自己的“数字分身”。“克隆分身”具备创作者本人的性格、记忆、知识、声音和容貌,可自由对话,还能进行流畅的中英文交流、歌曲演唱。
在AI驱动的未来银行,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网点,所有金融服务都在指尖完成。用语音唤起AI金融管家,它可以解读市场热点、分析行业板块、完成基金自选等理财动作,还可以提供智能化的实时解答、专业化的投资分析。
支付宝在展会上发布了国内首个服务型的AI独立应用——支小宝。支小宝可通过对话快速订票、点餐、打车、查询附近吃喝玩乐等,还拥有场景感知系统,能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和使用场景,智能推荐专属服务。不会打字的老年人,也能用语音让AI助手办事,比如充话费、查快递、看医保余额、给亲友发红包等。
拍下冰箱中的食材,AI就能立刻识别并推荐菜谱,选择菜品后,一键召唤烹饪机器人“掌勺”,就可坐等美食出锅。“这是我们与合作伙伴田螺云厨的烹饪机器人共创的CookGPT。”蚂蚁集团大模型应用负责人顾进杰介绍说。
在BrainCo强脑科技展台,24岁的独臂男孩用脑波控制智能仿生手,现场演奏了一曲悠扬的《大鱼》,让观众赞叹不已。
除了四肢,搭载AI大模型的机器还有望成为人的眼睛,甚至外脑。“我们正研究用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为视障人士修复部分视觉,用沉浸式类脑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人脑,为治疗脑疾病和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寻找新的突破口。”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后郑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赛博宠物消解孤单、脑机辅助深度睡眠、人造肌肉纤维给你温暖拥抱……都是当下AI产业全球性热潮的具象化展示。
“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AI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会让人类的思考力退化吗?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2024年外滩大会向世界提出了十大科技人文全球性议题。
致力于打造“模都”,上海不仅关注AI技术的前沿和应用,还有对于技术向善的人文思考,对科技坚持人本主义的期待。2023年,上海外滩大会讨论的是“人类主体性被AI强化还是弱化”,今年则更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持“AI时代的创造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会现场提到一个新词: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智能增强。它代表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即通过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更积极的姿态
前沿技术令人振奋,但技术要持续“向上生长”,需要基础设施、产业应用、创新机制、法律体系、人文伦理等各个层面的支撑。
在此轮AI大模型的较量中,上海在数据、算力和算法层的投入与建设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在AI人才资源和底层技术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上海正在迎头赶上。上海AI产业更注重垂类大模型应用的落地。”嘉帕科技创始人庞国强分析说。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石伯明也表示:“中国的优势是场景多、数据多,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构筑自己的大模型生态优势。”
早在2017年,上海就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AI发展确定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大量人才的加入和企业聚集,也让上海在AI产业化赛道上一马当先。
此后,上海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全面布局AI大模型产业生态。
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提出把上海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这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
“这不仅为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上海方案’,也为上海接住这波大模型浪潮铺了路。”业内人士分析,纵观全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地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已久。上海的特点是AI顶层设计有力,场景应用丰富,并在公共数据开源方面进行了长期大量的探索。
“AI大模型取决于三大要素:算力、算法、语料。算力是硬件,算法是大模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是世界上数字化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国家,各种场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料。不过,中国作为语料大国,也面临各种语料良莠不齐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正是基于语料的现状,上海才会如此重视语料建设。
2023年7月,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成立。同年11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部门发布《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推动大模型语料联盟的实体化运作,开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语料数据,为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的创新创造构建起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算力方面,2024年3月22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市智能算力规模超过30EFlops,占比达到总算力的50%以上;具备大规模应用赋能价值的智算中心数量达到10家,智能算力典型应用场景超过50个。
同样在3月22日,天翼云上海临港国产万卡算力池正式启动,这不仅是国内首个投入正式运营的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也是业内领先的全国产化云智一体公共智算中心。首批入驻的8家用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稀宇科技、百川智能、思必驰科技、亿熵智能科技、澜码科技、赛陇生物科技、天壤智能科技,从基础层到技术层再到应用层,代表着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完整闭环。
产业方面,2024年全国通过上线备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占据41个,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通用大模型、商汤的“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等;“东海大桥自动驾驶场景”等18个场景入选工信部全国百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总数全国第一。
近两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了关键技术。傅利叶智能、达闼机器人、非夕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都在相关领域拥有了关键突破。
同时,作为金融中心,上海利用优势成立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一批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给予AI关键技术项目不超过项目投资30%的资金支持;鼓励民企投资AI基建,提供利息补贴;发放“AI算力券”,重点支持租用市智能算力等。
“总体看,上海正在以无比积极的姿态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探索经验。”业内人士评价。
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2018年,上海举办第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举办地徐汇西岸还是一大片工地。
如今,上海两大AI中心隔江相望,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这里是上海打造大模型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久落户上海的外滩大会,已经在黄浦江边举办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更是年年举办。
作为最早提出把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的城市之一,上海正系统推进产业链整合和产业生态培育,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国产大模型的发展之路”专题讲座、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闭门会、大模型生态法律科技研讨会、2024全球创新项目路演……走进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社区一楼大厅,各类行业论坛、学术讲座、技术沙龙活动的预告排满了一个月,墙上的屏幕实时显示着算力供应商的算力池资源分配和运行情况。
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于2023年9月在上海徐汇区挂牌,其不仅是上海首个AI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的核心载体,更是市区联手共建的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这里平均每周要举办4场行业活动,吸引上百家企业到访。我们每天的接待行程排得满满当当。”模速空间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对大模型创业者来说,好政策很重要,但一个能够理解大模型产业、理解大模型对经济社会发展深远意义的政府,对企业的吸引力更大。”上海市徐汇区科委主任张宁介绍,上海选择以“集中孵化”的形式呵护极具潜力的“幼苗”成长壮大,作为相关初创项目“落沪生根”的第一站——模速空间正是上海专门为大模型创业企业打造的孵化和加速载体。眼下,模速空间及周边已经集聚起170余家大模型企业,形成了一个覆盖上游基础层、中游模型层、下游应用层的大模型全产业链闭环的共创生态。
算力决定模型速度,语料决定模型质量。以视觉大模型为例,处理音视频图文对算力的需求很大,而有时因涉及隐私等原因,无法完全依赖开放的语料进行模型训练,只能加码算力成本,比如叠加高性能显卡。
“对大模型创业企业来说,算力是重要资源,但在模速空间,不用担心算力问题。”大模型企业、智象未来生态合作部总经理沈伟峰说,“模速空间提供算力调度平台,帮企业拿到算力并且提供补贴支持。”
为此配合企业发展需求,模速空间算力调度平台联合三大通信运营商及仪电、腾讯云、阿里云、华为、商汤、火山引擎等算力供应商,正在展开区域“算力合作伙伴计划”。
《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4000亿元,届时AI人才规模达到30万人。
据统计,截至目前,上海规模以上AI企业数量达到350家,产值达到3800多亿元,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亮眼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AI企业正在走上规模化、商业化的道路,越来越多的AI应用细分场景正在上海被“开发”出来。
下一阶段,“模都”的工作重点有哪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上海要充分发挥科教、人才和产业资源优势,用好优良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和培育更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大模型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