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园兴起“帐篷风”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公园,趋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5 20:44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公园露营热,反映出市民对于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需求。从观景式“赏绿”到沉浸式“享绿”的转变是必然趋势,背后是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日前,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帐篷搭建区开放伊始,便迎来大批游客。游客支起五颜六色的帐篷、天幕,沉浸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中。去公园搭帐篷,已成为当下北京城市公园的新流行。
202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新需求新期待,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为期一年。
随着“绿地开放共享”的落实,北京的公园正悄然发生变化。
公园之变
王晓佳是一名户外爱好者,住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9月1日上午10点,王晓佳和朋友拉着露营车,将帐篷搭建在公园露营区的一棵大树下。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帐篷旁,有带着孩子的父母、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结伴而来的退休老人,折叠桌上摆满了熟食、水果、饮料。
“以前露营要去30公里之外的郊野公园,没想到家门口的公园也开放了露营区,以后在公园里休闲更方便了。”王晓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此前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允许露营车和帐篷进入,“最多可以铺一个野餐垫”。
曾几何时,公园绿地是搭建帐篷的“禁区”。“公园绿地内人流量大,搭建帐篷等活动可能增加火灾风险、踩踏事故等安全隐患的概率。此外,帐篷等临时设施的搭建拆除会对绿地植被造成破坏,人群聚集易产生垃圾和水体污染。”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中心副主任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公园管理人员有限,难以对大量搭建帐篷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态需求的日趋旺盛,以及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提升,公园绿地设置帐篷区正成为一种趋势。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红介绍,2024年,北京已完成23家无界公园建设、拆减围栏1.01万延米、提升改造面积1.29万平方米。22家公园共计开放了41万平方米的草坪和林下空间。
北京全市有1065个公园,随着市民需求的多样化,一些公园将陆续启动升级改造。“在大家心目中,每家公园有什么特色?下一步改造方向是什么?我们会运用大数据开展统计。”马红介绍,目前,北京已对364个公园开展了前期监测。“比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关键词是运动,国家植物园的关键词是热带植物、科学,这些都会为下一步的公园改造提升,提供可靠依据。”
摇马、传声筒、大转盘……在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中央草坪中的儿童游乐园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孩子前来玩耍。“以前,儿童游乐设施都单独开辟一块区域,或者铺上橡胶垫,但设在草地上能让孩子更亲近自然,感受很不一样。”市民王先生说。据悉,该公园还将逐步面向公众开放露营区域。
北京公园内兴起“帐篷风”,反映的是市民对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渴望。根据《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到2035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达到17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这为城市空间的活化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北京存在一些年代较为久远、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的老旧公园,老旧公园的更新转型可结合花园城市建设的理念。例如,在老旧公园中设置具有综合功能的帐篷休闲区,由第三方运营。鼓励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参与文化教育活动,促进消费升级。其次,建议在社区尺度内多做文章,通过完善社区公园的休闲设施,打造人人参与、功能复合、健康韧性、全龄友好的绿地空间。”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朝阳公园,年轻人在草坪上野餐成为时尚;永定门公园,中央大草坪及附近林下空间共释放了约2000平方米绿地;首都机场生活区旁,西湖园芳草满地,游人在草坪上近距离观赏飞机起降……开放的大草坪成为城市里绿色的活力中心,带来生态与文化、体育、商业等城市功能的融合互动。
还绿于民
北京西城区金融街中心公园,1万平方米的草坪被繁花装点。一早一晚,这里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地方;到了中午,附近上班族常结伴来此遛弯;路过的行人累了,也能找个阴凉处随意小坐。在北京城市中心高楼广厦间,有这样一处开放绿地,实属难得。
2023年,住建部在《通知》中明确: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是扩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的重要举措。为此,北京市通过实施公园减围栏措施,推动绿地连片和绿道连通,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得到转型开放。
2024年1月,北京园林绿化局印发的《2024年度生态修复工作要点》提出,以建设花园城市为抓手,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增加市民游园的舒适性、便利性、联通性,打造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进一步加大市区财政投入力度,对20个绿隔公园实施功能提升工程,增加服务、文体、休闲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林荫园路、便民停车场,科学设立自然体验活动区、城市观鸟地、露营区等场所,进一步提升公园品质和服务水平。
4月,《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印发,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是重要内容之一。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超六成公园与街区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其中海淀、朝阳两区共改建“无界公园”109个。越来越多的绿地草坪开启“共享模式”,激发城市活力。
“北京计划通过拆除不必要的围栏、增加绿地开放区域、提升服务设施等措施,逐步实现公园绿地对全社会的开放共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所长吴克捷介绍。
西城区是北京第一个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的城区。为此,西城区想了三招消除“盲区”:一是把“盲区”周边未实施的规划绿地建起来,这便有了安康园、灵境翠园、明光花园等口袋公园;二是对目前封闭式的绿地进行改造,增加服务功能,比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侧绿地改造提升为“和义花园”,与市政步道开放融合。
第三招最不易,即针对近期无实施绿化条件的“盲区”,推动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换言之,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单位,向市民开放其附属绿地,配置游憩场地与设施。
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市户外绿地遍地开花的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北京城市存量利用与居民现实需求,还有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与治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需求。“近年来,北京户外绿地从传统‘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公园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加强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水平,这是当前城市精细化治理阶段的体现。”
规范管理
2023年以来,随着朝阳公园、温榆河公园、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等率先开放露营,海淀公园、城市绿心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更多公园也在快步跟上。
公园开放帐篷搭建区,对市民来说,意味着自然触手可及,对公园管理来说,则提出了挑战。帐篷激增带来的草坪秃、垃圾多等问题,如何规范管理?
侯晓蕾认为,首先是安全保障,需要公园管理方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准备。其次是环境保护,可探索建立草坪轮休制度,避免同一区域长期过度使用对绿地造成破坏。针对当前公园绿地草坪不耐踩问题,建议广泛应用耐踩踏且生命力旺盛的乡土植物,不仅符合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还能够节约后期的养护费用。第三是秩序维护,通过制定合理的游客流量控制方案,避免游客过于集中导致秩序混乱。
公园掀起露营热,反映出市民对于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需求。从观景式“赏绿”到沉浸式“享绿”的转变是必然趋势,背后是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除了管理,提供配套服务也尤为重要。
露营野餐备受热捧,但多数公园的开放场地十分有限。以海淀公园为例,仅有三块区域允许露营,划定区域用短木栏围住,地面铺满蓬松的彩色树皮,与周边区域分隔十分醒目。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只有北门附近的树林可供露营,每逢周末节假日总是人满为患。
拥挤的不止露营区,还有停车场。南海子郊野公园在南门、北门、东南门等出入口共规划了14个停车场,能同时容纳几千辆车,但一到节假日依旧不够用。
“帐篷搭建逐渐成为北京周末休闲场景之一,配套的闭环循环运营机制是重中之重。准备开展‘帐篷经济’的公园绿地,应当积极引导运营主体加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专业的露营设备租赁、餐饮服务、活动策划等。同时,搭建公园消费场景,结合公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打造系列特色文化消费场景。”侯晓蕾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认为,公园需要对整体绿地功能进行更加细化的分区,平衡好公园管理和市民服务。市区公园可重点加强露营区域供给,郊野公园要在完善功能配套上下功夫。
“随着越来越多的绿地向市民开放,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公共空间,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公众满意度成为一个挑战。”吴克捷建议,后续应强化属地引领社会资源共建共治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建设绿色空间,助力北京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游的花园城市。
“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就是以市民生产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为出发点,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串’起身边的绿色生活。”吴克捷表示,一方面要通过多元复合功能设置,提升公园可赏、可玩、可游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要促进城市空间整合优化,推进城绿融合,让城市更具安全性、包容性、韧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