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时序
- 来源:《师道》(人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校园,时序,感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15 21:26
钟培旭
上海有那么一些商品价格异乎寻常,被网友们调侃上海有自己的货币——“沪币”。长年生活在校园里的老师,感知到的时间也有些与众不同,明显地,校园里有自己的时序——它被叫作“校历”,又常叫作“学期”,还有更受欢迎的限时昵称“寒暑假”。
单位今年扩招扩编,一大批新老师入职,已经从教十多年的我,自然而然地有了新的职责,有了“传帮带”的任务。可是内心里,我仍然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教了那么久,经常存有教学功底的心虚,不时还有年华虚度的不安。
又及,近期有二事冲击:一则学校高调举办三十周年校庆,历届弟子云集;二则作为科组长,我认真组织了本组2023 年三位退休老师的欢送宴会。热热闹闹中又恍恍惚惚。其间觉得,看似温暾的校园生活,也有烈火烹油的一面。我想记一记了。
快与慢
校园的生活很慢,慢到焦灼。你看,老师陪学生早读、午练和晚修,全程紧跟,一天可工作十五小时以上;你看,高三只有周日下午半天假,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一周又能有多少闲暇;你看,一个学期可有二十多周,周周忙,周周累,学期初和期末还特别“废人”。
有一年,网络上流行将“中秋节”化名“钟秋婕”,并对她有一番表白云云。受此启发,我也曾撰了一句,表达对“寒假”的情感:“据说忘掉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感情。那我只能说:‘寒假君,你滚吧。暑假君,我等你!’”一些同事、旧友纷纷转发以示“苟同”。对假期的期盼,背后就是对校园“慢”生活的焦虑。
校园生活又很快,快到倏忽。习惯学校生活之后,你会发现:认真备好、教好两节课,一天过去了;把学生的周测(周记)处理掉,一周过去了;一本教材教完,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届学生送走,三年过去了。
时间之快,快到我掰指一算,虽然今年身在高三,但是我已经有七年没有担任毕业班班主任了。连续四年担任高三班主任的黑暗日子早已远去——学校要求高三班主任每天早晚六点半要到班,那时日子煎熬。可是,七年过去了,我的很多亲弟子已经立业成家了。提及那四年辛劳,我会涌起些许“革命”情怀:那段岁月有一种坚硬的质感。毕竟,四届学生,多少骄傲,多少泪流。只不过,我可说不出让年轻人多带高三的话。
前几日,一个退休的老师打量着我说:“你来了有七八年了?”另一个老师马上哈哈大笑,说:“哪止七八年?十多年了!”是的,教书的日子真的让人易有错觉,以为没多久,其实已很久。幸好,长在我身上的肥肉是时日的明证。
谈及校园的快与慢失序,或许皆因重复吧。“重复”让人疲倦,“重复”也让人迷离。
光荣与遗憾
教职的美妙,就在常有“刹那光辉便是永恒”。有些瞬间,师者独自记了很久;有的生活碎片,被学生打捞起珍藏了很久。
网友戏称网红名师张雪峰“配享太庙”,主要是他打破信息差,为不少学生找到契合的现实路径。不揣浅陋,我其实也很喜欢研究高校。每到一处,必到当地大学打卡。在张雪峰火起来之前,我就为不少学生提供过合适的建议。尤其那一次,很戏剧,碰运气,我自认为还显我的实力。那是我刚带完第一届毕业班。当时的规则是学生自己网上填报志愿并确认之后,要回到学校在纸质志愿表签名确认。有一个女生,并非我的教学班里的学生,只是同在一个年级恰巧也认识。楼梯口遇到了,我随口问了考分和志愿。她告诉我,考了600 分出头,填了省内某冷门高校某感兴趣专业。我隐约觉得低就了。认真跟她提了一下省内某211 相关专业实验班,翻了去年的录取名次确实能上。就这样,她和家人商议后匆忙跑到教务处,让工作人员手动帮她调整专业,最后关头改了志愿。那一年,她的分数刚好过了实验班提档线。她也跟我表述过很喜欢我推荐的学校。再后来,她所处的实验班保研率很高,她顺利保研,按原志愿十有八九是不能保研的。如今,她已经是南京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生,马上要毕业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着实让我颇有成就感。
前不久,学校三十周年校庆的当天,诸弟子回校探访。我迎来送往,忙活了一天。临近傍晚,已回到家准备吃饭。有个学生打了招呼说要回来看我,此时才来了电话问我在哪。我当天兴致也颇高,特地又从家里赶回学校领着这个得意门生逛、看学校新貌。他说:“老师不用逛,我只是下班了想来看看你,平时我也不敢随意来打搅你。”我讶然。他提起高考前我给他最充足的信任,说连考前想去游泳馆游泳解压我都放行了。他说或许没有我的信任,高考就不可能超常发挥。这些,我已经不记得了,可是他还念着。
当然,教了这么多年书怎么可能没有遗憾呢。有一年,有个女生申请回校复读,她高考考得还算正常,但是不甘心。我认为她拼尽全力且正常发挥了,内心是不支持她复读的,但本着尊重、理解的态度,帮她争取了回来复读的机会。可是,一年后,她的成绩甚至不如前一年,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再未与我联系。我很后悔当时没再好好跟她谈谈。或许啊,我的意见也并不重要,但既为人师,总该适时提醒、竭尽所能。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某个学生高考第一科涂错答题卡,找我倾诉而我没安抚好,高考彻底崩盘;例如有个抑郁休学的孩子最终因交通意外故去,我想起他休学前我还欠他一本书;例如我开了某个学生玩笑,虽然再三强调是开玩笑,但还是从他的眼神看到了丝丝不悦……凡此种种,我常怀愧疚,甚至想淡忘,却又忘不掉。
校园中的岁月,有些幸福短暂又绵长,有些遗忘会借机重返,也有些遗憾常被拉长。
在这些光荣与遗憾里,校园生活总算不至于让人乏味。那些让人怀念的,与其说是一件件事,不如说一份份情。这些细细碎碎,值得体味。
安乐窝与疏离感
组内退休聚会时,三位退休教师讲述教学生涯的种种琐事,“眼浅”如我,已自行共鸣,脑补细节,体味其中的快乐与忧伤。
说起来,学校可真是个安乐窝啊。
在那些孑然一身的岁月里,我曾恨不得24小时与学生待在一块。我常常觉得自己真的没有择错业,缘由就是我可太有倾诉欲了。可是哪有那么多人倾听呢?唯有课堂,我可以把我自己讲给学生听。
我爱和学生一起“瞎混”,我更爱安静下来的校园。为了享受那一份宁静,常常熬至深夜才离校。仿佛不晚一点,不能尽“占”这一片天地。学生很容易摸清了我的节奏。晚上10:20 晚修结束铃声响起后,他们在回宿舍之前常到我这里有一搭没一搭聊天。他们也不客气,不时还要顺支笔,拿颗糖,讨点茶包……我有时嫌弃他们打断我的思路,可是他们一天不来我又颇为失落。晚回的次数多了,总会发生些什么。有一次深夜回家,一个老师刚好在校内遛狗。不知为何,那只狗突然追起我来。我跑,那只小狗也跟着跑。熄灯后的男生宿舍,有学生在暗处认出我来,于是,“被狗追”成了我被取笑一年多的名场面。
可是,学校也让人很有疏离感啊。
我爱教书,爱与学生相处,可对填表、开会、通知、处理扣分等等,实在爱不起来。以至于,前不久,学校终于想到提拔我做中层领导了,我却在犹豫后拒绝。原因说出来可能幼稚可笑,我爱待在学校,并不意味着我多爱学校。骨子里甚至有点反叛,愿意花很多时间钻研教学,却无法做到与现行教育体系完全同频共振。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其内核还是“施压”,要讲得精细,让学生字字句句牢记;要安排到位,让学生时时刻刻拼搏;要全面周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可是,面对一个个疲惫不堪的个体,我更想做的是“松绑”,谈何容易呢!
说真的,常常宣扬学校有爱,不如说这里缺爱,这大概就是学校让人疏离的原因吧。
因为没有从事过别的行业,也无法对比,但为师之后所感知到的校园时序就是这样:慢到焦灼,快到模糊,重复又重复让人迷离;荣光延绵,遗憾难圆,它们都让校园的时序有印记;待着安乐,过得不错,犹有疏离,想要逃离,校园的岁月就在这种矛盾中继续向前。
非要说这里有什么迷人之处,那就是:校园里的事情总是大同小异,但是每个师生的人生故事却从来不同。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