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都是精华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浓缩,精华,景象
  • 发布时间:2024-10-16 11:33

  文/兔大力

  你有没有想过,“美”字为什么由“羊”和“大”组成呢?要是你曾在博物馆里见过先秦的大鼎、兵马俑里的“硕人”,看过《上林赋》中描绘的“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jù),建翠华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的壮丽景象,或者爬上过宏伟的万里长城,也许就会同意“美约等于恢宏壮大”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会下意识感觉一个高个子的人更强大有力,住在大房子里更舒适幸福,屏幕大的电视和手机使用体验更好。然而,偏偏有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喜欢画小瓶、小花、小虾……

  比起再现星辰和大海,画一朵白梨花有什么难的呢?但也许,对于一位真正富有创造力的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画梨花更难,因为他必须首先忘记其他人笔下的梨花,甚至忘记真正的梨花是何样貌。他在画花,但又不只是在画那朵花。

  英国诗人布莱克写过一首小诗:“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从一颗沙粒中就能洞见世界的真相,从一朵鲜花中就能窥见无穷的天空,小小手掌也能把握无限的力量,瞬间也能成为永恒的象征。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吗?

  以小来见广阔天地之大

  有时,我们能感到世界是如此之大,大到我们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实现任何想要实现的梦想。有时,我们又会仅凭桌上的一方苔玉、一个生态缸、一片古木小池就感受到宇宙的复杂。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意境,艺术创作中常常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其中所见的“大”一来就是指广阔天地的“大”。

  北宋之后的文人开始习惯在案头置放盆栽。古梅、古松、小石,再加上一汪清水、几条小鱼,就足够让人有“移得群山如坐青”之感。地方小、东西少不要紧,关键是能从这一花一叶中感受到万水千山的壮丽。流行于日本的枯山水庭园也是这个道理,微缩的景观中连真实的水流都没有,可其中那细小的沙石却能营造出流动不息的水面。这种简化留白的手法不仅能够表现出大地的生命力,还显露出深刻的东方美学理念。

  花开花谢、草木荣枯,我们感叹草木渺小的同时,可知相对于天地永恒而言,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而珍贵。然而,有无数艺术宇宙的远航者,孤身潜入精神世界的黑洞,在一切物理法则都失效的奇点安置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试图向我们传回那极小之处的广远讯息。

  以小来见胸中丘壑之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用一场好雨来感知春的来临,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敏锐。但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评论家呢。在成都定居后,杜甫结识了山水画家王宰,对其画作中的“神来之笔”颇为欣赏,便为其《昆仑方壶图》题诗:“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看王宰的这幅画,从构图布局上来说,可谓前无古人,他竟然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辽阔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虽然王宰的画作没能流传至今,但杜甫这寥寥诗句就已经让我们领略到那幅画所呈现的壮阔景象。而王宰的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高大伟岸起来。

  黄庭坚也为亦师亦友的东坡先生题过诗,称赞他和他的画“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东坡先生在寺院外头的墙壁上画枯木,看似是用笔墨来勾勒,实则是用他写文章的气势和胸中丘壑来描绘。“以小见大”的“大”,二来就是创作者渊博的学识与宽大的胸襟。人类之于宇宙,甚至渺小得连墙外的一棵枯木都不如,但我们能以枯木的角度去思考宇宙的意义,站在个体的视角去探索生命的价值,这就是艺术家的浪漫。

  以小来见圆融生命之大

  那位在瓦尔登湖边用枯木盖房子住的梭罗,倒是没有画过枯木。不过他确实曾花费一周的时间,和哥哥约翰登上自制的木舟,投身河流的怀抱,随水流自然而然地漂泊。于是就有了这本散文集《河上一周》。

  纤草映照在水面上,静水深不可测,闪着银光的小鱼让河水更显深幽,不透明的表面也能反射天空的色彩。但是,要想更深入地发现万物的映像,就需要拥有更天马行空的思想,拥有一颗自由畅快的心灵。

  这种从细微之处观察一切的眼光,能唤起我们的心灵感知。与其说“以小见大”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原则,不如把它当成揭示生命奥秘的智慧。八大山人画的一只小小鸡雏,虽然不像鹦鹉那样能言善辩,也不如斗鸡般昂扬威武,但“归放南山头”,它随心所欲地自在悠游、从容潇洒的态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圆满与美好。怎么能用“大小”“高低”“优劣”“尊卑”这样片面的标签来定义它呢?

  所以,万一以后有人嘲笑你个子矮,眼睛小,你大可撂下一句“浓缩的都是精华”,然后继续行驶在自己的轨道,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