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領下,打造港澳青年發展的廣闊舞臺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發展,青年,政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25 20:05
採訪、文字整理:浩然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來在政策支持、交通便捷、青年發展、人才交流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和優勢。這些優勢不僅有助於推動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為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支持青年的職業發展和創新創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為港澳青年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導向。為了吸引和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繼續關注港澳青年的需求,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創造更多機會和條件。
首先,三地應加強跨境實習與工作機會的提供,促進青年自由流動,讓他們深入瞭解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和市場需求。此外,通過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合作,共同構建更多創新創業資源平臺,提供創業孵化器、技術支持和風險投資等資源,讓創業者更便捷地獲取所需支持。政策方面,三地政府應持續優化針對青年的創新創業政策,並促進政策互認,降低青年創業門檻。教育與技能培訓也是重點,高校和職業教育機構應聯手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幫助青年適應區域發展需求。
最後,應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平台,促進粵港澳青年與全球其他灣區的青年進行合作,吸引更多國際資源進入大灣區,提升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例如,今年三月,我成立了“國際灣區高校聯盟”,由粵港澳大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的50 多所高校、校友會、研究院、學聯等組成,旨在通過聯盟作為抓手,組建優質人才團隊,結合市場和政府的引導基金,將優質項目聚集起來,以實際行動推動落實成果轉化。聯盟的成立將為人才的向上流動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會。通過這些舉措,粵港澳三地將共同推動青年的職業發展,並促進大灣區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的熱點。
值得一提的是,三地政府在促進青年交流和合作方面的努力,當中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成功案例,例如: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幫助香港青年在內地尋找就業機會,並提供實習、住房補貼和其他支持;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鼓勵三地的青年進行創新創業合作,促進跨境項目的孵化與發展;大灣區青年交流基金,支持三地青年參與文化、創業、科技等多領域的交流項目,深化了粵港澳三地的互動。而香港政府推行的“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以及“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等,為香港青年提供深入瞭解祖國機會,促進青年交流。本人在2018 年、2019 年及2024 年也成功帶領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辦了6 個青年內地實習計劃,分別是深圳、廣州、珠海、江門及佛山等大灣區城市,超過九成實習生於實習結束後表示願意在大灣區工作。
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方面,三地各具互補優勢。例如:香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法治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為創業者提供融資和國際化拓展的便利;廣東則以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龐大的市場規模,為創新項目提供產業鏈資源和市場支持;而澳門則憑藉其獨特的文化交流優勢和與葡語系國家的聯繫,為文化創意和文旅產業創業提供機遇。未來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三地應推動資源整合與跨境合作,打造一站式創業平臺,並加強政策協同,實現優惠政策互認。同時,應促進人才交流與技能培訓,讓青年創業者靈活運用各地優勢,推動大灣區的創新發展,提升全球競爭力。
可以肯定粵港澳大灣區在青年發展方面的合作前景廣闊,通過政策優化、平台建設、教育培訓和國際交流等措施,定能有效支持青年的職業發展和創新創業,共同推動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優化粵港澳三地之間的人才流動政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區域一體化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粵港澳大灣區,正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這一宏偉藍圖中,人才無疑是最寶貴的資源。優化粵港澳三地之間的人才流動政策,促進區域人才的高效配置,對於大灣區的經濟和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當中,工作資格互認是打破地域壁壘、實現人才自由流動的關鍵。粵港澳三地應積極推動專業資格的相互認證,讓金融、法律、醫療等領域的專業人才能夠在三地無縫對接,發揮各自的專長。這不僅能夠提升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也為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次,簡化人才流動的簽證和居留手續,是吸引國際人才的必要條件。政府應出台更加靈活的政策,為外籍人才提供便捷的入境和居留服務,讓他們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盡情施展才華。同時,加強三地之間的社保和醫療體系對接,確保人才在流動過程中無後顧之憂,安心工作和生活。政府還應提供跨境職業培訓和創新創業支持,針對粵港澳的產業需求,培養適應市場的高素質人才。通過這些舉措,能有效促進區域內人才的合理配置,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和創新發展。
近年以來粵港澳三地為吸引和用好高層次和緊缺人才,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首先,香港和澳門提供優厚的稅收優惠政策和便利的居留簽證,吸引國際人才和專業人士。廣東則通過“人才綠卡”計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創業資金支持及子女教育等便利服務。三地還聯手推動專業資格互認,讓人才在三地間無障礙流動。此外,各地政府設立高端人才創新基地和科技園區,為緊缺人才提供科研資源和創新平臺。同時,通過創新創業大賽、資金補助等形式,粵港澳三地共同營造有利於高層次人才發展的創新環境,確保這些人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推動大灣區的經濟與科技進步。
此外,在人才培育方面,粵港澳三地教育體系應加強協同合作,通過資源整合和課程互補共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首先,三地高校可以通過建立聯合學位項目、交換生計劃和跨境實習機會,促進學生跨境學習與文化交流,提升國際化經驗。其次,應推動粵港澳高校之間的科研合作,聯合開展國際前沿領域的研究項目,為學生提供參與全球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機會。此外,教育體系應加強與企業和國際機構的合作,針對大灣區產業需求,設計更具實踐性和前瞻性的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全球市場的最新技術和商業模式。這些措施,有助三地將共同培養出適應國際化競爭的高素質人才,為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大支持。
推動文化融合與交流合作
粵港澳三地在文化融合上具有獨特優勢,首先,三地擁有深厚的歷史聯繫與相似的文化背景,特別是廣東話和粵文化在粵港澳三地中廣泛流行,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認同感。此外,香港和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城市,國際化程度高,能夠吸引來自全球的文化資源,這使三地在推動國際化文化交流與創新上具有天然優勢。
然而,三地文化融合也面臨一些挑戰,如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和教育制度的差異,容易導致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碰撞。此外,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促進國際化融合,也是一大考驗。要克服這些挑戰,三地需要加強跨文化交流與理解,在包容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
儘管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文化差異為經濟合作和社會融合帶來挑戰,但這也是一種潛在的機遇。三地在語言、法律、商業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也促進了多元化思維和創新能力,為跨文化合作創造了更多可能性。三地的文化差異如果處理得當,能夠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例如,香港的國際金融服務、廣東的製造業優勢以及澳門的旅遊文化產業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係。
在這方面稱得上成功的合作案例包括“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這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成功,更是三地在文化、管理和技術層面跨越差異、協調合作的典範。此外,粵港澳聯合舉辦的各類國際博覽會、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也展示了三地在經濟合作和文化融合上的成功實踐,推動了大灣區內更緊密的協作與發展。
展望未來,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粵港澳三地應加強合作,提升區域的國際競爭力,首先可以通過整合資源,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平臺。透過促進科技、金融、文化等領域的跨境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和人才進入大灣區,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其次,應加強政策協同,統一市場規則,降低企業在跨境經營中的壁壘,為企業創造更為友好的營商環境。此外,三地還應加強國際交流,利用各自的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借助香港的國際金融平臺和澳門的文化交流優勢,推動大灣區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化。最後,應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升本地人才的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以應對全球市場的變化與挑戰。通過這些綜合措施,粵港澳三地將能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提升整個區域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