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性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诗文,教学,传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26 15:35
马风艳
古诗文教学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方法创新,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部编版教材的使用,教师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的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的审美品位与文化素养。近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议题,而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在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的编排和选取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并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启发。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法需要深入研究,以确保有效的文化传承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古诗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培育,将学生引领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之海中,启迪他们的心灵,拓宽他们的视野。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丰富多样的概念,涵盖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社会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这一切代表着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生活方式,也构成了民族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共同构筑了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与人生哲学。传统文化也通过诗文、绘画、戏曲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得以流传,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仰。它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认知民族身份,培养文化自信,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文中的体现
2.1 崇高的理想信念
古诗文经常描绘作者的崇高理想和深远志向。例如,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了对高尚理想的追求,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个人对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渴望,也象征着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诗作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个体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2 爱国主义、民族气节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许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及不愿屈服于外来侵略的坚定立场。如陆游的《示儿》中所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的痛苦感受和对统一富强的渴望。这种文学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广大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独立、社会稳定的强烈期盼。此类作品在历史上曾激发许多人投身于抵抗外敌和恢复民族尊严的斗争。
2.3 民本思想、人文关怀
民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是古诗文中的另一核心价值观,许多诗作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关怀。例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生动描绘了平静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对普通人生活中的快乐与艰难的欣赏和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主题也反映在倡导正义、同情普通人苦难的诗作中,如杜甫的多篇作品哀叹战时贫民的困境。这些诗作不仅突出了诗人对人类尊严和福祉的共情与关怀,还批判了社会不公,体现了儒家理想中以人民福利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理念。
3 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分析
3.1 古诗文教学对学生文化认知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了文化认知的新视角,通过接触历代文学名作,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脉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的理解,领略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与思想体系,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唐诗宋词的意境和语言风格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朝代的文学特点,理解诗人对情感、人生与社会的表达。通过对经典诗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
3.2 古诗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学习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作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真挚表达。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作品通过词句将诗人的心境传递给读者,让学生产生共鸣。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情感共振,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更深刻的同理心、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在理解古人情感世界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更宽阔的心胸。
3.3 古诗文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与赏析,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与文学素养。诗文中所体现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技巧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还能够通过编排古诗词朗诵、古诗配乐吟唱等实践活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在语文学科上体现,还能迁移到其他学科及日常生活中。
3.4 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古诗文教学作为中职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年轻一代。通过精心编排的教材与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与鉴赏能力。在朗诵与背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古典名篇,更能从中体会到古人所表达的价值观与生活智慧。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影响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5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文教学对于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古代诗人常通过诗文表达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将深刻的哲理与思想融入优美的语言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传达了诗人追求自然生活、远离名利的朴素理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在这些经典篇章的熏陶下,学生可以领会古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通过借鉴古诗文的智慧,他们能够更理性地面对现实,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4 提高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性的策略
4.1 知人论世,渗透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策略能有效传承和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强调文学价值的传递,也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把握诗文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学生可以获得关于人性、道德及社会结构的深刻见解,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论语》为例,深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学理论。《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求知的诚实态度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经验出发,识别并承认自己的知识空白,培养一种持续学习、诚实求知的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在班级内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反馈,强化主动求知的意识。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逐步挖掘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欠缺,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结合《论语》中的“仁义礼智”思想,设计情景教学活动,模拟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选择和人际互动。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这些情景中尝试运用孔子的核心思想,学习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做出合乎道德与礼仪的选择。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反思讨论,在分享个人见解的过程中,加深对“仁义礼智”理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建立一套班级共同行为准则。比如,通过强调“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校内外注意礼仪规范,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强调“仁”,鼓励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信”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在作业完成、考试等方面保持诚信的品德。
在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能够理解并吸收其中的道德教育和社会价值,还能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教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不再是简单的文学知识传授,而是成为一种生动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工具。
4.2 意象探究,寻求传统文化
古代诗人常通过意象表达独特的情感、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使得诗歌意象成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这些意象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并让学生学会从意象中解读情感和思想,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诗经》为例,指导学生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古人赋予这些意象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教师可以从《桃夭》中的“桃之夭夭”入手,详细分析桃树花开的意象如何与新婚幸福联系起来,解释古人对新婚夫妇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桃花盛开象征婚姻幸福的意象在古代社会中广泛流行,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及其与不同文化环境中婚姻相关意象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角色扮演活动也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婚姻理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家庭角色,如新婚夫妇、父母、兄弟姐妹等,引导他们讨论不同成员如何对待婚姻关系,讨论古代社会中婚姻的道德价值以及现代婚姻观念中出现的变化。以桃花盛开为象征,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这种象征意义与理想的婚姻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够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与现实。教师还可以通过精选相关影视作品和课外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在课堂上播放有关《诗经》中的婚礼仪式或爱情故事的影视片段,启发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中体会古人的婚姻价值观。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提供古今中外的相关文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中婚姻的价值观和象征符号,并与桃花盛开象征幸福婚姻的理念进行比较。
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影视观赏与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切身体会《诗经》中植物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古人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强调这些意象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普遍价值,鼓励学生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仍具现实意义,并激励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反思和实践家庭伦理的文化理念,从而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3 对接经验,强化文化认同
对接经验是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方法,将古诗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人作品中传递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在教学中强调这种对接,使古诗文的内容不再显得遥远和晦涩,而是成为一面连接古今的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如何与古人共鸣。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文化价值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楚辞》为例,教师可以先介绍屈原的背景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与政治环境,认识到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及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屈原的《离骚》以神话意象和比喻为载体,表达了他对理想与抱负的坚持,同时显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悲愤。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剖析屈原的政治理想,让他们思考屈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和现实困境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通过分组讨论、专题演讲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理想信念与当下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讨屈原对腐败现象的批判,以及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结合当今社会中普遍关注的公共政策问题,深入思考作为公民在现代社会中所应秉持的责任感与理想信念。教师还可以设定情景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现代社会中道德抉择与原则坚持的难度。学生可以模拟在面对各种诱惑与困境时如何保持原则与理想信念,并最终在小组讨论中总结与反思自身的责任与价值观。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分享屈原坚持原则、追求理想的事例,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能够保持崇高的目标和正直的品格。学生可以认识到屈原的坚持与热情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激励他们在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原则,追求高尚的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强调对接,古诗文不仅成为一种文学知识的载体,还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学生从古人的作品中看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借助这种共鸣,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4.4 营造情境,感悟文化
在古诗文教学中,营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古诗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模拟和构建与诗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学生能够更生动地体验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在虚拟情境中跨越时空限制,重温古人经历的文化氛围。通过引入情感共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古诗文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
例如,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楚辞》为例,通过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屈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楚辞》以宏伟的想象、浓郁的抒情和丰富的神话意象著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教学《楚辞》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配乐和朗读等方式营造一种古朴的情境,使学生在感官上融入屈原所描绘的世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演绎,将屈原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深刻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这位伟大诗人所经历的困境与坚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模拟古代士人面对国家危机和政治困境时的心态与抉择,使学生在情境中尝试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主义的理解,还能在互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价值传递给学生,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
通过这种情境营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从多角度感悟古诗文的艺术之美,还能理解作者的心境和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刻地认知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这种教学策略使古诗文的学习超越了知识的层面,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加以实践。
4.5 对比阅读,整合文化
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整合文化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古诗文作品之间的异同,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可以发现不同作家在相似主题下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相同题材在不同时间、地域的文化内涵变化。这种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立体的认知,在比较中看到文化的多层次、多角度表现。
例如,在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岳阳楼记》为例,将范仲淹的作品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可以引入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登岳阳楼》及张说的《岳州南楼记》等作品,通过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洞庭湖风景与心境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景色在不同人眼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意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家国情怀,与杜甫在《登岳阳楼》里表达的忧国忧民形成呼应,而孟浩然的作品则以洞庭湖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种多维度的比较阅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家如何在相似题材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理念。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将这些作品中的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进行整合,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综合认知。范仲淹的“忧乐”理念、杜甫的家国情怀与孟浩然的重友精神等,都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在这种综合视角下,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看待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更深入地领会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并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感。
5 结语
通过深入挖掘古诗文作品中的意象、思想和价值观,并以现代经验和生活为切入点,学生能够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找到启示和共鸣。教师扮演着关键的引导者角色,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引领学生体会古代文人们的理想、情怀和智慧。不仅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通过对比阅读、情境营造、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古诗文中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精髓被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践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具备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