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STEM理念,模式,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26 15:42
吕红安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承载了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重任,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STEM理念具有学科整合、项目化导向等特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科融合、实践运用、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表现,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STEM理念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让学生真正在学科学习中受益。基于此,文章简要概述了STEM理念的内涵,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征,探索了STEM融入的意义和价值导向,进而总结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为STEM理念的应用提供有效建议。
STEM理念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融合,充分适应专业跨学科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个人的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学前教育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鉴于此,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STEM理念应用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1 STEM理念概述
STEM理念引入我国已有十年有余,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内涵的演变与拓展。STEM理念整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的要求,并在应用过程中将社会、人文等因素纳入理念之中,形成了全新的教育范式。STEM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跨学科整合的特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形成真正意义上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将STEM理念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正确看待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在幼儿园教师的相关标准中,指明了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的理念、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能力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将STEM理念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符合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标准要求,为培养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根据STEM理念的思想内涵,将学生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体。在专业教学的跨学科融合进程中,通过项目、活动与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STEM理念立足于工科思维,也吻合全面育人的相关要求。以情境的引入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观察反思。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在完成项目任务之后,回顾总结项目过程,促进经验的吸收与应用。将STEM理念融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着力提升学习者的问题处理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用STEM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2.1 STEM理念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念的契合分析
STEM理念侧重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强调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基于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为培养吻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提供有效支持。学前教育专业的跨学科特征明显,课程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科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应当突出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雄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教学的目标。换言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在专业基础、教育政策、跨学科融合等方面都具有扎实的能力基础,与STEM理念的内涵不谋而合。
2.2 STEM理念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契合分析
STEM理念涵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的要求,对环境、经济等学科知识也有所涉猎,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立足于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设计制造,鼓励学生在编制方案时,融合自身对于问题的感受。学生获得科学素养,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习之中。学生获得技术素养,能够分析相关数据。学生获得工程素养,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工程手段。学生获得数学素养,则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支持。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的特征,教学模式与STEM理念有较多契合点,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况,让学生获得吻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能力和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进入到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等单位,对学生的人文、社会、教育、科学等多方面的素养都有较高要求。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让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的保教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学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后,能够胜任教学管理以及服务性质的工作,同时具备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立足于实际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动力,让问题解决过程与知识要素、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3 STEM理念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分析
3.1 实践价值
STEM理念下的教育活动,将实践问题作为起点,将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摆在关键位置。STEM理念下课程实践价值,通过课程目标、实施过程、评价过程体现。在课程目标中,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增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实施阶段,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摆在关键位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过程,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迁移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整合价值
STEM理念将具体的项目和问题作为核心,经过整合形成主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由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建构,巩固课程知识记忆效果,并促进知识的迁移,养成STEM素养。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与协作进程中。STEM理念下的课程内容,依托真实情境,将科学、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引入其中,让学生在跨学科融合进程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效果。STEM理念下的课程实施阶段,将具体的问题和项目作为载体,编制专业课程方案,促进自主探究与组内协作的结合,增进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容解决真实的问题。STEM理念下的课程评价,要做到全面、综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程。
3.3 创新价值
STEM理念还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情况,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积极创新,在获得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现状。专业课程内容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状况,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提质增效,同时养成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和能力,让创新理念和能力扎根学生的内心世界。
4 STEM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策略分析
4.1 细化课程教学目标
在STEM理念下,学前专业教学不要过于偏重学科知识,而是要关注全面育人的要求,重新设定专业教学的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并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中。首先,根据STEM理念的内涵以及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学科的知识与概念,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总结相关原理,对学前教育的主题也有一定了解。以“科学素养”类课程为例,学生通过STEM理念下的教学,不仅增进个人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能在科学探究的同时发现问题,凭借自身的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解决问题,进而强化自身的动手与创新能力,也为组织STEM理念下的学前教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STEM理念下的专业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形成勤于钻研的习惯。另外,要注意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让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并在探究过程中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善于利用科学理念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梳理STEM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后,将目标要求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单元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养成科学精神,增进个人的思想道德认识,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助力学生的科学发展进程。
4.2 整合课程内容设计
学前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内容质量息息相关。STEM背景下,学前专业课程教学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叠加,更加侧重各类要素的整合。立足于课程实践教学进程,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具体的项目,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在促进学科融合的同时,助力知识要素的整合与加工进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科学素养”类的课程为例,结合学前教育类的岗位要求以及课程的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角度出发,建立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具体的活动,促进课程内容的实施,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知识的运用,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在科学类的课程中,划分多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养成从事学前教育的基本科学素养,由此开展后续的实践操作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安排了多个典型案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围绕案例内容进行合作探讨,并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对课程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印象更深刻,还能增进操作意识与科学探究意识,为开展学前阶段的科学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课程内容中的案例设计,要结合时代特色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STEM理念的要求,选择反映时代科学发展成果的内容,并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效连接,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身边有趣的现象,与STEM理念中“基于生活情境,融会贯通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要求相结合。比如,在课程中安排“欣赏彩虹”的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彩虹魅力的同时,对彩虹形成的原理产生兴趣,进而在课程学习中探究原理,有效积累科学经验。课程案例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还能突出时代特色,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操作空间,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促进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的转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和质量,对幼儿教师队伍素养有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在STEM理念下,学前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对接岗位实际需求。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有效推进学前教育进程,吻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学习发展指南中的相关要求。同样以“科学素养”课程为例,其中包含的科学概念以及操作案例,与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学关系密切,吻合幼儿在科学实验领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引导学前专业学生把握幼儿教育中的科学重点。
学前专业课程设计不仅关注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密切关系。课程教材开发过程中,采用活页模式,并安排数字化的课程素材以及丰富的案例。学生获得课程素材,能够利用其中的视频链接和资料,同时深入到典型的教学案例中,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渠道,为学生预习、复习、拓展应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4.3 学前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STEM理念下,项目式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项目式教学的内涵。在项目教学中,安排了具有挑战意义的、真实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还能反思个人的学习过程,根据学习中的不足优化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学习项目的成果。学生探究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资源,促进个人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学习者在项目学习氛围中,拥有很多自主发现问题的契机,并结合实际要求以及自身的需求,不断拓展问题探究的空间,在增进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与探究带来的快乐,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项目化教学中,将“问题的引出”作为首要环节。立足于STEM理念的要求,提供真实性的学科问题,起到任务驱动的作用。学生基于学科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突出学习过程的关键作用,吻合STEM理念的“过程性学习”导向,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项目化教学中的情境,必须来自真实的生活。换言之,课程情境应当紧密对接学生的生活环境,或者具有现实操作的条件,助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的有效对接。学生立足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基础,通过实践操作形成新的经验。在“科学素养”类的课程中,安排多个生活案例,将其作为课程学习的“触发点”,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关注科学问题,探索科学现象的真谛。比如,在课程中安排了有关“高铁”“磁悬浮列车”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列车高速行驶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热情。学生基于案例问题,通过自主检索材料并参与到小组研讨进程中,同时结合教师给予的指导,在问题探究中激发更强的动力,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更强。学生获得初始问题后,通过问题深入探究。比如,学生从磁悬浮列车出发,引出与电磁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尝试运用电磁学的相关知识自主制作小事物,形成磁力探究的小实验成果。在“幼儿保育”类的项目教学中,结合STEM理念的要求,发挥项目问题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进综合素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案例的实践意义较强,横跨多个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契机。学生在解决幼儿保育类的项目问题时,能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借助案例引出情境。比如,教师提供了“不采用母乳喂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分析母乳、牛奶、羊奶营养成分的差异,明确母乳喂养的优势所在,增进个人的知识理解以及实践能力。
教师关注学生的探究、交流过程,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整合概念,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并在学前教育中灵活运用专业学习成果。项目教学具有灵活性特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合理调整探究的话题。关于话题的调整,要关注上一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为后续调整提供建议。课程设计阶段,应用了活页素材资源,尽量全面涵盖探究主题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问题并没有固定的序列,由师生共同确定问题的讨论次序。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以及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在课程教学的尾声阶段,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展示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实现学生学习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效平衡。
STEM理念下,学前专业教学模式以专业学习为基础,积极推动教学的多元化进程,形成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以学校学前专业教学为根基,拓展专业教学的校外实践空间,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三种课堂的有机联动,并渗透到学前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综合利用典型案例、教学情境、互动问答、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推动学生学习中的合作,并发挥教师指导的辅助作用,让学生沉浸在专业学习进程中,增进个人的专业素养。
4.4 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课程评价过程,关注STEM理念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施效果,评价范围覆盖专业教学全过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应用效力,为优化课程目标和内容、改进课程设计方案、完善课程实践过程提供重要依据。高质量的课程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评价机制中,侧重于终结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探究中的表现、情感体验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养成情况关注较少,课程评价结果的利用价值较低,无法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优化过程。立足于STEM理念的包容性、整合性特征,在构建教学评价机制时,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强化评价过程的评估功能,同时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主题。传统评价机制侧重于教师,STEM理念下,学生、教师、家长都要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中,对教师、学生在课程教学与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让评价结果更全面。以“幼儿护理保育”类课程的评价为例,根据STEM理念的要求,教学评价体系涵盖探索、理解、示范、规划等多个阶段,形成多个评价模块。立足于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将实操训练、项目汇报、素养评价等环节作为评价主体。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保证学生通过练习能够积累课程经验和技巧,增进学生对于学科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学期尾声,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项目,让学生自由编组建立团队,运用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学前教育领域内的实际问题。获取相关资料和素材后,深入进行思维加工。每组学生完成项目后,由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成果。此时,学生评价主体可以进一步扩容,幼儿园管理者、高职院校教师、医院幼儿护理人员都能参与到评价之中,保证课程评价的专业性,全面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养成情况。
4.5 教师团队培养
STEM理念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充分适应STEM理念下的专业教学要求,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引领的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推动价值引导和情感传递,起到示范效应。STEM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有协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流、实践,朝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前进,充分体现教育合力的作用。STEM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立足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通过丰富的合作方式以及教育者之间的有效协同,促进专业教育提质增效。任课教师、教研组、专业教师、幼儿园教育者都能参与到专业教材的编撰进程中。基于STEM理念的要求,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任课教师试讲专业课程,教研团队其他教师听课,并结合授课效果,对专业教材以及课程大纲进行深入研究。教研团队中的全体成员发挥自身专长,让课程开发与建设真正服务于STEM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还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动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要紧扣STEM理念的特征,积极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发挥项目导向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增进个人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综合型学前教育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实现个人价值。
(作者单位:南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