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管理困境与策略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管理困境,策略研究,高职院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0-26 16:06
曹凯瑞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现阶段高质量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完善现有体制结构,厘清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划分,尝试提出了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策略用以解决教学质量提升遇到的困难。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管理困境,如教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的割裂、教学模式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固化等。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难点
1.1 教学理念存在明显割裂
长期以来,为充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始终践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将单向的学科式教学转变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学习重点往往偏向于书本知识,过于强调专业理论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职业实践、职业素养、创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与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初衷存在一定的背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学理念上的这种割裂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1.2 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构建流程与撰写思路,主流的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课堂授课、书本知识学习、技能示范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更迭,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要求的提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精准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课程建设改革的必然。而高职院校精准教学模式实施仍存在诸多限制,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线下线上教学融合不完全,教学过程反馈不及时,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需求不满足,教学质量提升更是无从体现。此外,各项实验实训器材、设备以及机房等硬件设施的不足或不完善,亦成为阻碍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于回答如何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需充分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性,并确保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经过周密地考量、切实地调研和前瞻性地思考,也缺乏以学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详尽调研。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资源配置失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忽视了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导致专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趋近性也使得部分高校在开设专业时过于关注市场短期需求,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规划。这些无法立足当地,无法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或是无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高职院校,必将面临生源短缺的“无人可培”和就业困境的“无人可用”的后果。
1.4 教学评价标准片面化
教学评价,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其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已成为当前难以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的主要原因。这种评价方式在初期能够起到较好的约束和控制作用,监督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其内在的不足和缺陷便开始日益明显。尽管在评价标准方面,大部分学校已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对评教表进行了修订和调整,但实施过程中,评价机制的片面化和表象化现象较为突出。片面化的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评价指标,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为了在评价中取得高分,备课时过于注重得分点,忽视课程实际内容,授课过程中出现变形,从而导致教育教学过程的失衡。此外,评价标准的表象化使教师难以从内心认同评价结果,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教学评价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教师对评价结果产生怀疑,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教学工作。为提升教学水平,有必要对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以达到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的目的。
1.5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职业教育“良匠之师”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强化,同时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师资质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关键,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引进难、留不住,缺乏高学历的教师,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难以得到提升。此外,“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使得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出现短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教师队伍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性和实践性不强,导致教师对企业一线了解不足。教学内容难以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困境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不断自我更新和持续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众多方面的复杂元素,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设备管理等等。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
2.1 教学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当前,各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已经构建完成,可以确保基础教学活动的正常运作。然而,由于各自独立执行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导致体系化管理机制的建设与更新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使得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权模糊不清,工作内容划分不明确,教学管理效率低下,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厘清职责。同时,面对新的工作需求和要求,现有的管理机制无法得到有效的运行,有的学校采取了“打补丁”的方式对现行管理机制进行补充,没从全局角度考虑,统筹解决问题,这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困难。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教学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教学管理人员有待培养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环节有深入地理解和扎实地把握。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便有效地管理教学资源及人员,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学管理团队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工作流程不明确,导致一线教学管理人员陷入无休止地重复劳动中,无法高效地完成工作。尤其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团队,人员流动较大,教学管理人员常常身兼数职,部分岗位借调专业教师填补空缺,导致管理团队不稳定,专业、职称技能方面的构成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教学管理工具有待更新
一些高职院校在早期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未能做到统一规划,也没有对共享意识引起足够重视,以至于安装了大量的软件系统。而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又不统一,直接导致了系统间无法进行数据信息交换,难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给管理人员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直接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这样的情况无疑会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也会严重影响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教学管理低效的问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2.4 教学资源投入有待加强
国家虽然已经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但高职院校的教学软硬件条件依然整体较差。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器材折损老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在高职院校规模高速扩展的过程中,多年形成的老问题如占地少、规模小、实验实习设备陈旧、师资队伍薄弱、科类结构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等依然存在,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了“旧设备出不去,新设备进不来”的局面。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尽管各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短缺、办学用地不足、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匮乏或落后等问题,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益轻实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这些院校并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凭高职院校自身的调整是难以实现的。
3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3.1 健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教育质量的坚实支柱,对我国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石。构建科学、严谨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的稳定发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1)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需经各方协同努力而调整。通过融汇理论知识与过往经验以解决教学问题,进而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升华,生成学术成果,丰富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反思并纳入教学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的研究循环。此过程并非无目标可依,学校的质量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了规范性要求,同时亦为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教学评价是规范与引领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的动态调整,能够激发教师教学内驱力,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初心,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为支持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建制化环境。
因此,在制定教学标准时,应充分吸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评价标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评价机制的监督与管理,避免片面化和表象化的评价方式。此外,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性,进一步丰富指标维度,强化指标内涵,监督考核过程,并定期反馈结果,确保评价标准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质量。而在构建保障体系过程中,应注重各方的协调与配合,结合相关的聘用、激励与培训机制,确保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2)拓展教学质量评价边界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应实现岗位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专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推动产教融合,这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学质量管理的权限逐渐放宽,边界逐渐拓展,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三元拓展到多元。校内延伸至校外,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三元拓展为多元,将现行的、主流实施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则从“学生”“督导”“学校”三元评价,拓展到“学生”“教师”“督导”“学校”“企业”等视角多元并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随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也成了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迭代,企业和社会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3.2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资源获取的日益便利,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本,推动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成长。在过去,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依赖人工操作,这种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延时性和分离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依赖于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人力,以纸质形式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工作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和存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并且大量的纸质文本难以核对且更容易出错。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并建立起信息化、数据化教学管理平台,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主动应对社会发展流变带来的教学管理挑战。
(1)教学管理平台化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进程,满足信息高速检索、实时调整及数据共享等需求,信息化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应运而生。它涵盖教学资源管理、课程安排与调度、教学评价与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多重功能,旨在简化教学管理流程,实现教学过程全程监控与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关键的沟通工具,平台在教育领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信息化综合教学管理平台发挥着沟通作用,构建了“师生之间”“教评之间”“学管之间”的纽带。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实现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授课之间即时反馈、教学之间精准管理,使教学信息获取更为迅速,教学管理更加精确,信息传递更为高效。
(2)学生发展精细化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培育职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紧密贴合市场动态与就业导向,为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因此,单一维度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高职教育领域,类型化和多层次化的招生模式迫使教学管理向更精确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为其规划适宜的职业发展路径。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络视频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信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重塑教学新模式。同时搭建智慧互动学习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策略,学生可以利用智能化手段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则可通过平台以数据化方式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实现教学内容展示、资源共享、互联互动、环境管理和教学应用等多方面互通互融。
3.3 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也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1)统一思想,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导向与坚实基础,在于思想政治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建设,高职院校应当坚定地贯彻国家的政治决策。这既是对国家政策的高度响应,也是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明确定位。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学习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各类会议报告。通过系统性学习,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实时掌握国家政策动态,更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与思想觉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深化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知,教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服务保障等方面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维持学院日常运行的“润滑剂”,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至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层面,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团队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2)加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需要追求卓越,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完成教学管理所涵盖的各项专业技能,善于把握和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忠实履行教学管理工作职责,并能妥善处理各类教学事件。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各职能处室、院级部门以及师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一环节的处理都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唯有不断学习,以提升综合业务水平。通过岗前与岗中培训,加强教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强化责任意识,熟悉工作流程,明确自身职责;通过企业锻炼与专业交流,了解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培育前瞻性思维,增强组织协调及沟通能力;通过支持有意提升学历层次的管理人员攻读更高学位,持续提高教学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
(3)完善制度,优化队伍管理模式
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唯有通过不断分析问题、制定方案、落实措施,方能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各职业院校特点,深入剖析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现状,包括管理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明确问题,透彻分析原因,进而设定明确、具体、可量化且实际可行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目标和方案。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完善细化组织架构,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选拔任用、评价考核和服务保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制定一系列旨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待遇的政策措施,涵盖薪酬、晋升、福利等各个方面,以激发教学管理队伍的积极性,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和晋升路径,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未来期望。
4 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是高职院校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作为紧密对接市场、注重能力培养和体现社会融合的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应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贴合国家发展与社会需要,不断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拓展评价边界,动态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团队提质培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