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方法与实践

  • 来源:中国医院
  • 关键字:医院建设,建设路径,创新人才
  • 发布时间:2024-11-01 20:56

  潘柯蓉① 章柏柯① 李鸽伶① 程向东①

  【摘 要】目的:探讨在卫生健康现代化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方法与路径。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向“国际知名、国内标杆、患者首选的研究型肿瘤中心”愿景转型升级的过程,探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方法。结果:浙江省肿瘤医院通过建立高标准的研究组织体系、引育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打造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开展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实现高价值的成果转化、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赋能高质量的健康产业,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结论:浙江省肿瘤医院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从建设路径中得出3点启示:院所融合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机遇,完整的全链条式创新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路径,创新人才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关键。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 医院建设 建设路径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4.11.21

  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是加快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技术与水平、塑造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载体。研究型医院作为一种医院发展战略,逐渐被全国医院管理者和卫生政策研究者、制订者所认同,并逐渐被深入贯彻执行[1]。2021年9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将研究型医院定义为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融合,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2]。2022年6月,国务院决定开展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2023年5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建设研究型医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并启动研究型医院遴选和建设工作。

  1 医院概况

  浙江省肿瘤医院拥有强劲的临床实力与较好的群众口碑,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最优等级,2022年度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第3。但长期以来,医院为非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为主型医院,缺乏对复杂病例治疗的医学研究和前瞻探索[3],存在基础研究底基薄弱、临床研究有量无质、研究型人才和高能级的科研平台数量不足等问题,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明显。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医院的科研实力、快速转型升级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助力卫生健康现代化,亟待探索解决。

  2 探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实践和成效

  2.1 建立高标准研究组织体系

  2019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医学合作框架协议,以浙江省肿瘤医院为依托,共建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202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学所)。双方将共同开展生命科学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聚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肿瘤公共研究平台、临床实践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医院党委以此为契机,提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标杆、患者首选的研究型肿瘤中心”愿景,明确建设“3个重点突破领域、5个国家级高能平台、5大主体建设任务”的战略任务,形成“半山院区、绍兴院区、中科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三位一体”的战略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医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全链条、全方位、全要素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推动医院快速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围绕转型升级,医院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每个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每个阶段建设任务目标,并成立研究型医院建设领导小组,编制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医学科技创新组织架构,单独设立临床研究部、伦理办公室等职能科室,强化科研相关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各类科研管理委员会作用,让职工科研创新“有保障”。全面革新各类科研制度、政策,健全创新激励体系,激发创新的意愿与动力,让职工科研创新“有意愿”。强化师资力量,增强专项培训力度,通过重点培育、精准扶持、资源整合等各种举措,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职工提供充分的学习条件,让职工科研创新“有能力”。

  2.2 引育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2.2.1 筑巢引凤,人才快速集聚。人才是寻求科技创新突破口的关键,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根基。医院深入推进“人才立院”战略,出台《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制定六个层次引才计划,通过《专聘教授引进管理办法》《双聘教授引进管理办法》《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直通车”管理办法》等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速壮大医院高端人才队伍。同时,优化考核、监督方案,优化人才管理措施。五年来,医院和医学所引进院士团队9个,全职引进院士1人,柔性引进院士8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2人,成立院士工作站1个,形成“引进一个战略科学家,开辟一个前沿方向,建成一个顶尖团队”的汇聚效应。

  2.2.2 强巢育凤,育才能力显著提升。人才数量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而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形成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需要慎重筹谋的话题[4]。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医院建立人才全职业生涯培养体系,出台“人才振兴计划”,根据人才成长规律设立“30”“40”“50”三个培养期,分层次培育青年人才、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每2年选拔一次,4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按年度给予不同数量的培养经费,用于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培训研修、学术交流等。同时,针对不同梯度的人才,出台相对应的培养政策。例如,针对年轻人才,出台《加强博士后培养管理办法》,鼓励新入职医学博士参加为期2年的博士后培养,强化科研基础;设立“博士后攀登计划”,给予满足条件的博士后启动经费。针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医院打破常规,优化教授、副教授、特聘研究员、专职科研人员等系列认定管理办法,比如“未满50周岁、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博士可以凭实绩申报评聘副教授”。相关认定将作为人才项目评选、职称晋升等的重要依据,以此充分调动职工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实行人才分类评价,充分释放临床型、科研型、复合型等各类人才的效能。“人才振兴”方案实施以来,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近百人次,自主培养了首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首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首位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

  2.2.3 借船出海,培养人才国际视野。医院将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作为提速转型升级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重要途径,主动融入全球医疗创新网络,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借船出海,借是手段,出是目的。在与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癌症中心等国际知名机构合作的基础上,医院重点加强与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日本静冈县立癌症中心之间的联系,形成资源互通、人才共培、协同攻关的良好态势。五年来,成功落地国家重点研发“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国际科研合作项目22项,医院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2.3 打造高能级的科创平台

  作为科创能力建设和科研力量凝聚的关键核心,科创平台在提高医院创新活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医院面向重点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科学任务,谋划布局建设生物样本中心、肿瘤大数据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成果转化中心、重离子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高能平台,并按步骤加强平台建设。目前,医院建有规模齐全、功能完整的省级科创平台体系,现有各级各类科创平台18个,其中省级平台15个,为建设国家级科创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开展高水平的医学研究

  2.4.1 优化模式,联合攻关。长期以来,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面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导致很多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向临床一线进行转化。医院充分利用医学所前沿学科交叉、高端要素集聚的优势,以国家、群众、医学急需为导向开展紧密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促进。集成卵巢癌、胃癌、乳腺癌、分子诊断、肿瘤中医分子医学等8大医院优势病种,建立8个由临床医生、科研人员、产业骨干、技术专家等组成的有组织攻关式研发课题组,最大限度挖掘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协同融合的潜力,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并共同建设具有国内领先诊治技术的一流学科,共同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临床研究型医生。同时,医院以“大团队、大成果”为导向,遴选杰出科研创新团队2个、领军科研创新团队5个,从日常管理、薪酬保障、绩效考核方面设计相应的规范,促进打造一批有鲜明标识度的研究成果。

  2.4.2 夯实体系,充分激励。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是医学科技创新的两大基石。医院聚焦这两个方向,“软硬兼施”持续发力,既有软激励,又有硬指标,软激励指科研成果满足奖励条件必奖,硬指标指将科研成果与职称评选、职务竞聘、学科评估挂钩,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医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为基点,以培育国家级项目为目的,出台各类制度近20项,全方位革新科研体系,打造全链条培育闭环,带动全院学术研究能力系统提升。例如,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精准扶持计划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按科室人员构成、前一年度立项情况、成果产出等维度,设置科学合理的国自然申报指标,做到项目申报“全员参与、应报尽报”[5],并为申报者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化辅导。5年来,医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逐年递增,2023年获批53项,2024年获批59项。

  临床研究是提高医疗水平、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手段。为培养研究型临床医生队伍,激励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医院单独成立临床研究部,负责临床研究的管理、监督、评估、促进和支持,通过《浙江省肿瘤医院资助IIT项目专项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逐步完善临床研究建设体系与激励机制。构建并上线CTMS管理系统、远程监查系统、财务支持系统,完善研究经费在线结算、IIT研究立项无纸化等功能,充分减轻研究者和临床试验管理人员的负担,并加强临床试验的信息安全保障。加强考核,将临床研究入组率等指标与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挂钩,将临床研究成果作为职称晋升、导师招生指标分配等的重要评价指标,引导研究者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2.4.3 多维培训,提升能力。为激发职工科研兴趣、提升职工学术能力,医院针对不同科研基础的职工,分别开展“半山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和“Onco-academy肿瘤学院”系列培训。“半山论坛”邀请领域内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围绕基础研究热点与进展、临床研究设计、临床诊治规范与进展等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Onco-academy肿瘤学院”邀请各双聘教授做专题报告。同时,每年举办科研英语大赛,不间断开展研究者能力提升培训课、国际前沿临床研究解读活动等,每月各专业科室开展个性化专项培训,“大班课”与“小班课”相结合提升研究者能力。

  2.5 实现高价值成果转化

  医院紧扣临床需求和社会价值,以推动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以高质量专利培育为主导,通过钱塘交叉基金、项目验证基金及专利导航追踪等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造血功能。5年来,医院发起各类专利申请1 000余件,授权各类专利867件。修订《专利管理办法》《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简化院内转化流程,丰富转化载体模式,强化激励,鼓励成果持有人自主转化,设定转化净收益的80%用于奖励持有人。

  2.6 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医学科技创新具有“以临床需求为始,以临床应用为终”的特点[6],目的是聚焦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与研究,在其发病机理、诊断方法、治疗技术、临床方案等方面形成引领国内乃至国际的指南、共识、标准和规范,“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7]。医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反哺临床,持续推动技术优化、服务提升。牵头建设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首批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出雄鹰计划,积极推动新技术新项目培育与临床应用,满足临床精准医疗需求。成立胃癌、头颈颌面肿瘤、乳腺肿瘤、胸部肿瘤4大肿瘤中心,遴选十大肿瘤MDT团队,探索首席专家负责制。拥有国家、省级重点学(专)科8个,梯度推进优势学科、潜力学科建设,已形成以肿瘤科为核心,5个特色亚专科以及双诊断重点专科的学科发展格局,并形成了亚专科纵向发展与特色单病种横向发展的肿瘤综合诊疗体系[8]。

  在肿瘤外科领域,胸部肿瘤、头颈肿瘤、妇科肿瘤、腹部肿瘤等主要专科均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专科,核心技术病例占比超过70%[9]。在肿瘤内科领域,注重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研究,共同开发和开展10个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始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在肿瘤放疗领域,建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国内首批通过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技术认证的放疗中心,年治疗人次过万[9],浙江省首个重离子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2.7 赋能高质量健康产业

  目前,医疗领域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深度不足[10]。医院按照“临床问题-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临床应用”路径,聚焦精准放疗与质子研发、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精准靶向核药研发与核医疗研究三大方向,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医研企紧密合作。谋划建设集产、学、研、医、用为一体的质子和重离子临床转化及研发中心。积极研发质子和重离子一体化治疗系统,开展以质子和重离子混合束治疗为主要方向的放射设备研发、射线生物效应模型等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谋划建设肿瘤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中心。与医疗创新企业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生命科学前沿技术转化研究以及生物医学新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聚焦抗肿瘤新药关键“卡脖子”技术,紧盯mRNA肿瘤疫苗等前沿方向,实现肿瘤药物研发新突破。

  3 思考与讨论

  3.1 院所融合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机遇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扎实的基础研究积累才能衍生出革命性新技术。对于基础薄弱的非大学附属肿瘤专科医院来说,与医学所的紧密融合极为重要。在产出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这个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医院与医学所以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为主线[11],以大平台、大团队为组织形式,实现人才共同引育、优质资源共享、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达到“1+1>2”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医学所而言,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有助于更好地践行“四个面向”,产出更多具有应用意义的研究成果。3.2 完整的全链条式创新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路径

  全链条创新涉及科研与产业,目标是要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乃至形成技术标准体系[12]。当下,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呈现从临床需求到实验室研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这就要求对创新链产业链进行一体化部署[6],形成医研产融合创新生态系统[13]。要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注重国家所需、人民所需,围绕重离子治疗、新药研发等重点领域抓紧攻关,抢占新赛道,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随着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激励政策的落地,科研人员职务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的贡献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科研人员参与产业化的积极性已经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但还需要向市场学习,尊重市场评价,与企业家做好分工配合,真正让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才能形成合力,造福群众。

  3.3 创新人才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关键

  人才,尤其是能够从临床工作中凝练出基础研究问题、从基础研究投射到临床应用的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14],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宝贵资源。医院之所以能抓住机遇,入选浙江省首批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最重要的原因是引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要想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团队培育力度,建立客观量化、科学合理、分类明确、维度精准的人才评价标准[15],切实增强科技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催生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创造更多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林,刘丽华.研究型医院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中国医院,2017,21(5):77-80.

  [2] 张小娟,胡丹,巫蓉.国内研究型医院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 [J].中国医院,2024,28(3):33-36.

  [3] 田坤明.临床型医院到研究型医院转变背景下医师科学家培养的探索 [J].才智,2024(14):113-116.

  [4] 朱建征,袁素维,冯浩,等.新形势下我国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医院,2018,22(1):14-16.

  [5] 杨凝,张盛洁,娄懿,等.院所融合发展模式下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J].中国肿瘤,2023,32(10):742-746.

  [6] 赵凯利.开放创新范式下医疗机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2023,27(2):83-86.

  [7] 姚军.论研究型医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4,11(1):3-6.

  [8] 李鸽伶,叶斌,潘柯蓉,等.攀登肿瘤“医学高峰”60年——浙江省肿瘤医院以建设研究型中心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历程[J].中国肿瘤,2023,32(10):723-729.

  [ 9 ] 朱滔. 勠力同心6 0 载 砥砺前行谋新篇—— 浙江省肿瘤医院临床学科发展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再回顾[ J ] . 中国肿瘤,2023,32(10):735-741.

  [10] 于洋,王珍,陈思,等.以医疗需求为导向的“医工企”合作研发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2022,26 (10):82-84.

  [ 1 1 ] 潘柯蓉, 李鸽伶, 丁琪琦.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院所融合发展—— 以浙江省肿瘤医院、中科院医学所为例[ J ] . 现代医院,2022,22(2):172-174.

  [12] 文亚,黄学杰,朱春丽.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全链条式创新的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锂离子电池研究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450-1457.

  [13] 薛雅,周雅源,计菁,等.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路径和对策建议[J].科技中国,2024(5):56-59.

  [ 1 4 ] 张瑶,张柠,李永瑞,等.青年临床科学家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2024,28(6):20-24.

  [15] 王杏蕊,郭建清,李晋辉,等.复合型医学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医院,2024,28(6):2-6.

  通信作者

  程向东: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chengxd516@126.com

  [收稿日期 2024- 06-28](责任编辑 王远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