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城乡新互动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景德镇,城乡,互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14 21:57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方李莉 编辑鄂璠
景德镇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手工业特色的城市,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数十个村庄中有上万个手工艺作坊,形成了一种新的城乡互动态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启夜游模式;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举办“盛世华诞·遇见陶阳”活动,并将10月份设为“汉服免票月”,身着汉服的游客可免费游览……国庆假期,江西景德镇推出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
今年以来,景德镇坚持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龙头工程”,不断提升陶瓷文化国际影响力。9月16日至22日,景德镇市代表团对英国和葡萄牙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其间,景德镇市接下了2026年第52届IAC国际陶艺大会承办权。
景德镇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手工业特色的城市,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数十个村庄中有上万个手工艺作坊,形成了一种新的城乡互动态势。
重建
景德镇是一座以陶瓷手工业为中心的千年瓷都。
宋元以前,景德镇的瓷窑分散在乡村之中,属于农工相哺、亦农亦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当时城区只是一个买卖陶瓷的集散地。宋元以后,这些瓷窑逐步向近郊和城区集中,直到明代官窑的建立,景德镇陶瓷业全部归入城区,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陶瓷手工业生产体系。
当下的景德镇,生产地开始向四周乡村扩散,而城区开始由生产地转向商贸区和陶瓷文化体验地。老城区代表的是农业文明的象征,农业时代留下的景观引领人们迈入千年古镇,整个城区仿若一个手工业城市的博物馆;新城区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这里生发出陶溪川文创街区,原有的工业设备成为文创街区的重要见证。
位于景德镇城郊的三宝村、湖田窑、进坑村、湘湖村,则不仅是新的文旅之地,还成为新的手工艺集群所在地,建构出另一道风景。
历史是活的,一方面需要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活用。其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也是重建新时代文化的基础,同时还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
资源
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第一次到景德镇考察,当时国营瓷厂即将改制,景德镇面临未来发展方向的抉择。计划经济时期,工人都在国营瓷工厂工作,长期以工厂为依靠,工厂改制后则要自主创业,不仅工人迷茫,市政府也迷茫。
在考察中,笔者发现在景德镇城乡接合部的一些村庄里出现了生产仿古瓷的手工艺作坊,其生产形式与合作方式是传统的翻版。在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看上去是传统的回归,实际却是文化的提升,甚至是文明的升级。
笔者认为,景德镇已经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中,传统和现代相互对立,若使一个地区的文化得到发展,首先要打破传统。在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中,传统和现代可以相互融合,而且传统会在现代中重构,成为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源。
景德镇的遗产资源就是它的手工技艺和手工业合作模式。
2000年之后,景德镇出现了外国陶艺家在当地交流、创作的现象。2008年,在雕塑瓷厂内,成立了乐天陶社创意集市,这是景德镇最早的大型陶瓷集市,吸引了本地陶瓷大学以及全国各艺术院校毕业生前来创业。于是,景德镇出现了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景漂”。
“景漂”在景德镇历史上就曾有过,只是“漂”来的人群和2008年之后的有所不同。景德镇瓷业生产历史悠久,肇始于唐代,崛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繁荣至当代。明清时期,伴随着景德镇民间瓷窑业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景德镇,为这座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人口往往会向有资源的地方流动。2008年之后来到景德镇的大部分“景漂”不再仅仅是劳动力,而是拥有创意精神、现代知识,受过艺术设计教育的年轻人。
这群年轻人到景德镇创业发展,让这座城市从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向了具有后工业化知识性特点的生产模式,城市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景德镇呈现出一个知识社会的场景,竞争更多是知识和创意的竞争。
新形态
近年来,以陶溪川文创街区为核心的景德镇新城区,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创意集市,吸引了分散在各乡村进行生产的艺术家、设计师。每逢周末,他们就到城区不同的集市赶集。这样的情景比较像宋元时期的景德镇,那时的作坊生产地也大多在周围的乡村,市区则是赶集和进行商品交换的地方。
这种形态不再像工业社会一样具备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的特点,而是与农业社会的分散化、小型化、多元化特征类似。
现在的景德镇有陶瓷作坊、玻璃作坊、金银器作坊、漆器作坊、夏布作坊等,这里不仅是陶瓷手工业的集散地,还是手工业的集散地,当代中国大学里开设的手工艺课程,在这里几乎都有。
大量的手工艺集群被分散到各个乡村,新城区则开始由生产地转化成由创意集市、体验店、美术馆、陶廊、买手店、研学中心等构成的艺术区。那些手工艺集群聚集的村庄,由于聚集了许多受过艺术教育的年轻本科生、研究生,也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人文景观。大部分生产地不再是工厂,而是作坊甚至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夫妻店。大多数作品是手工制作,具有多品种、少批量、非标准化等特点,许多都可以私人定制。
这样的社会形态不仅不像工业化时期的形态,也不像后工业化时期的形态。因为即使是后工业时代,也还是一个“陌生人社会”。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在樊家井、老鸦滩等生产集散地考察时,经常会有小商小贩来买东西,商贩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但生产者和消费者互不见面,中间有较长的商业链条。
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仅可以在集市中面对面交流,还可以作为主播在云空间跟粉丝见面,中间的商业链没有了,形成新的熟人社会、新的集市交易方式。笔者发现,不少在乡村建工作室创业的人来到集市,不完全是为了卖产品,也为了交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体验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如此,城市和乡村就形成了新的循环,在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往往带来乡村的萧条,因为劳动力被吸收到城市里,缺乏劳动力的乡镇就开始枯竭。但是当下的景德镇,不但乡村没有萧条,反而更加繁荣。通过云空间,分散的手工艺集群有了共同交流和交易的平台。
在景德镇这片土地上,已经形成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新图景。艺术家懂得艺术的形式法则,对自然、历史、生命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和热爱,用艺术激活传统文化,搭建传统通往现代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并弯下腰来向当地村民学习地方性的知识和传统,与当地村民一起建设他们的家园。
乡村不仅是经济建设,也是家乡建设、文化建设、心灵建设。其概念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独立的生命体,不宜用统一的建筑、统一的商业模式迅速抹平乡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作为一项融合艺术、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多领域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艺术乡建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景德镇生产的茶具、花插、香器、文具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载体,带动了与之匹配的家具、漆器、金属器、布艺等手工艺的兴盛,构成了具有中式美学风格的生活景观和中华文化复兴的人文场景,这有助于景德镇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文化繁荣发展中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从传统的生产地转变为艺术区的实践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系东南大学四部委铸牢基地副主任、首席专家,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