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有个“大红门儿”
- 来源:北京纪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北京,习惯,超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29 10:40
老北京人有个习惯,见面都要问一句“吃了吗,您呐?”被问者还得反问一声“吃了,您呢?”
您听见没有,简单的一问一答,听着就是这么亲切。
常说奔日子、奔生活都离不开副食店,有副对联儿说得好:“油盐酱醋调味去,鸡鸭鱼肉飘香来。”您看,要是没有副食店,手艺再好也做不出一桌美味佳肴。舌尖儿上的那点事儿,全仗着副食店不是。
时下,通州城乡有很多农贸市场和大大小小的超市,油盐酱醋、鸡鸭鱼肉、时令蔬菜、熟食卤味……应有尽有。
“一站式购物”
早年间,通县百货商场东边不远有通县第一副食店,老百姓都习惯称它“一店”,又因其南北大门是红色的,老百姓叫顺口了,索性叫它“大红门儿”。
“大红门儿”南北相通,南门外是新华大街,北门外是东大街。从南门进去,南部左边卖水产,右边卖蔬菜;中部两侧分别卖猪肉和熟食;北部左边卖牛羊肉、烟酒茶糖、糕点和水果,右边卖副食。
我记得水产品柜台上常放着带鱼、橡皮鱼、平鱼、黄花鱼、墨斗鱼、梭鱼、海螃蟹……夏季,海鲜上下都放着碎冰块儿保鲜,这些冰块儿都是从西海子附近的老冰窖买的。在柜台旁边还有几个大号椭圆形木盆,里面有活鲤鱼、草鱼、鲢鱼、鲫瓜子、河虾、甲鱼。卖鱼的都身穿蓝色大褂,胸前戴着黑色皮革围裙,脚穿长筒雨靴。
售货员常从送货车上卸下好几麻袋海产品,里面有海杂鱼。售货员逐一分类挑选着卖,剩下的就处理了,花一块多钱,能买一大堆海杂鱼,特别是螃蟹腿什么的。
有一天,我在“大红门儿”碰到静安寺胡同的同学来买鲤鱼,瞅见售货员从大木盆里摸到鱼,麻利儿抠住鱼鳃,拿起专用的筷子粗细的大铁针,在针鼻儿上穿过湿马莲,从鱼的下颌骨穿过去,打个结,腾出手来放到秤钩子上称重,他交完钱就能提溜着鲤鱼回家了。
卖鱼柜台的对面是蔬菜柜台,上面有台秤和算盘,柜台后面是货架子,摆着蔬菜和写着价格的木牌。除了时令菜还卖冬储大白菜和大葱。这里有时还撮堆儿卖沙瓤西红柿,有的主儿干脆把几堆儿西红柿都包圆儿,回到家里做西红柿酱,等着冬天或者来年春天再吃。
到了冬春季节,货架子上的蔬菜很少了。春节前夕,货架子上才会有一些韭菜、香菜等稀罕菜,要凭副食证购买。大年三十儿那天,包一顿猪肉或羊肉白菜馅儿饺子,放一小把韭菜,满屋子都飘着香味儿,饺子还没包完,肚子里的馋虫早已蠢蠢欲动了。
猪肉柜台上和池子里放着猪肉、猪头、猪蹄子、猪下水、猪板油,还在方形白色搪瓷盘里面放着用绞肉机绞的肉馅儿。柜台后面的铁架子上,有好几扇猪肉用大铁钩子挂着,售货员卖肉前,要把一扇猪肉放到大案板上,熟练地剔骨,把排骨、脊骨、肘子剔下来单卖。有顾客来买肉,售货员先问你买多少,一刀切下肉条,放进秤盘称一称,不多不少正合适,那叫一个准儿。
卖猪肉的柜台对过儿是卖熟食的柜台,隔老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儿。尤其是物美价廉的老北京粉肠、蒜肠,深受老百姓的青睐,主要是味儿好还便宜。
“大红门儿”北部西侧柜台卖牛羊肉,还有点心、烟酒、茶糖、罐头、水果……东侧柜台卖油盐酱醋、黄酱、咸菜疙瘩、酱八宝菜和各种调料等副食品。凭油票或副食证可以在那里购买豆油、卫生油、花生油、香油、麻酱、碱面、粉条、团粉、白糖……
店里的食用油进货时都是装在专用大铁桶里,售货员先要使用油抽子把桶里的油抽到水桶内,然后倒进售油机里卖。我在县五金厂上班时,我们车间就生产白铁做的油抽子,由北京市二轻局统销。
售油机下面的油桶高不足一米,上面有盖子,盖子一半儿固定在油桶上,另一半儿是翻盖儿。在固定的盖子上面有立柱油管,一头儿伸进售油机的桶内,另一头儿伸出桶外两尺多,上面有售油刻度、卡簧按钮、手柄和出油嘴儿。顾客买油时,售货员根据顾客所买油的斤两,用卡簧按钮选择刻度,左手把顾客的油瓶子口对准油嘴儿,右手把手柄提起来,正好卡在已经选定的售油刻度上,再往下慢慢按压,油就缓缓流进油瓶子里了。
售货员卖鸡子儿(老百姓对鸡蛋的习惯称呼)时,要用灯箱检验鸡子儿的好坏。灯箱上面有均匀对称的椭圆形孔洞,里面有电灯泡,顾客来买鸡子儿,售货员把鸡子儿依次放到孔洞上,再打开灯箱开关检验。鸡子儿在电灯泡的照射下,红的是好的,黑的就是坏的。
往年,细盐很少,人们习惯买大盐,回到家里用擀面杖把大盐粒儿擀碎,放到盐罐子里留着炒菜、做馅儿。芥菜疙瘩和雪里红下来后,几乎家家都用缸和大盐腌咸菜,大人都说大盐腌的咸菜有油好吃,越嚼越香。腌菜的盐水可以常年用,开春儿后要把缸里的盐水用火熬开,不够咸了,再往里面添加大盐粒儿,省得夏天搁不住,到了腌菜的时候继续用。
来“大红门儿”买东西的,还有附近饭馆和单位食堂的,采购员大都推着手推车,或蹬着三轮儿来采购蔬菜、鱼肉等副食品。
“大红门儿”和北京东单、西单、崇文门菜市场差不离儿,是当时县城最大的菜市场,又在闸桥儿繁华地区,整天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包装种类多
有人问了,上“大红门儿”买东西,有塑料袋吗?不瞒您说,那会儿还真没有。早先,“大红门儿”和其他副食店包装食品的主要有蒲包、纸匣儿、荷叶、木纸、马粪纸、麻绳、纸绳等,都是环保包装。时至今日来看,绿色包装还是应当大力提倡的。
在包装方面,不同的商品包装不同,比如熟食、点心、碱面、团粉用包装纸,鱼用湿马莲,水果用蒲包或网兜儿,咸菜用小油篓,干果儿用“倒僧帽”纸袋儿,糕点用纸和纸匣儿,肉和肉馅儿用荷叶或木纸。您要买豆腐需自带盆儿,打酒、打油、打醋需自带瓶子,买黄酱、麻酱要自带罐头瓶儿、碗或小瓦罐……
老百姓去“大红门儿”买东西,常带网兜儿和竹篮子。尤其是网兜儿,它的容积可大可小,网眼儿有疏有密,可松可紧,是用线绳、尼龙绳、玻璃丝分别编织而成的网状提兜儿,商场商店都有卖的。这种网兜儿收拢时体积小,比篮子更方便携带,还能重复使用,是当年盛行一时的包装。那时,常有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用彩色玻璃丝编网兜儿,用于逛街买东西或装日用杂品。
想当年,大大小小的副食店遍布于城乡的各个角落,其中印象最深的,我认为还是“大红门儿”。多少年来,它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就近购买的需求,同时也见证了老百姓菜篮子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继承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孺商文化。这种文化的可贵之处是:商业行为的生命线在于经营有道,这种生意经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把顾客视为上帝,面对他们,永远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