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陶韵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陶韵,名片,标志
  • 发布时间:2024-12-07 11:28

  文/王思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吴凌昊(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实践当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湖北三大名窑之一的“蕲春管窑”。蕲春管窑的历史已逾600年,在代代相传中延续着窑火。据老师介绍,这里现在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无论是随处可见的用破碎瓦片堆砌成的围墙,还是在此矗立千年的古树,都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名片与标志。

  周边鳞次栉比的小平房前堆放着不少土块,这些都是尚处于晾晒阶段的土陶作品原料。在这些原料中间有一座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土陶展示馆,里面既陈列着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陶,也展示了融入日常生活的日用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地匠人数百年传承制陶技艺的历史,也初步了解了土陶的制作流程。从泥土制备到制坯,再到之后的烧制、上釉、打磨,都展现了当地人技艺的纯熟。从土陶展示馆出来后顺着小道继续深入,就看见传说中的“千年龙窑”了。

  这座古窑整体呈龙形,在房梁下顺着山坡的地势一直向山顶延伸,尽头处则是一座直冲青云的烟囱。在我们参观时,龙窑处在“休眠期”,并未投入使用。老师介绍,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段里,会有专门烧制土陶的老师傅聚集在这里开工,届时整座山头都会不断冒起浓烟,尤其是在夜晚时,还能看到不断闪烁变化的红光,伴随着盛火发出巨响,整个过程甚至能够持续三天三夜。师傅们一般六个人为一队,同时进入窑内进行配合协作。在烧制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掌握十分关键,但温度的变化多靠老师傅们的经验感知,因此要求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并且讲求配合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

  参观完龙窑, 我们又来到了下一站——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在这里,我们更直观地从非遗传承人肖启高老师那里了解了制作陶土制品的详细流程,并分别学习了揉土拉坯和上釉雕花。

  在揉土拉坯环节,只见老师穿上围裙,拿起一块土料就开始揉了起来。这块土在老师手上就像柔软的面团,翻来覆去甚至还能卷成花卷的样子。老师强调:“揉土要充分,目的是把气排干净,这样拉坯效果才好。”看到老师那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我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卷起袖子,各自领取土块,尝试着模仿老师的动作。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力量,许多同学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直至累得气喘吁吁,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才匆匆赶往拉坯机前。

  肖老师熟练地打开拉坯机,将揉好的土块放置其上,用手蘸了点水洒上去。随着机器的旋转,他的双手如同魔术师般变幻着姿态,时而环抱成圆,时而大拇指内扣。转瞬间,一个精致的广口瓶便在他的手中诞生。面对我们吃惊的表情,他微笑着解释:“双手环抱能塑造出圆润的器型,同时可根据需求调整高度;而大拇指内扣则赋予容器深度,使之能盛得下东西。毕竟,咱们做出来的东西总要派得上用场嘛!”我们站在拉坯机前,笨拙地摆弄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揉好的土块,可是土块塌的塌、歪的歪,尝试几次后,我们都开始急躁起来。由于手速过快,瓶子的外壁总是歪歪扭扭。肖老师耐心地指导我们:陶艺的关键在于手感,而手感的把握需要深入领悟,充分了解陶泥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与陶泥融为一体。看着他用双手缓缓修复我们那原本歪斜的瓶口,我们无不深感佩服,同一块陶泥,在专业人士的手中,绽放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比于揉土拉坯,上釉环节没那么复杂,但仍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呵护陶罐,“融为一体”。我们效仿老师的动作,用双手撑住陶罐内部,随后小心翼翼地将陶罐垂直浸入釉液中再缓缓提起,这一系列流畅的操作标志着上釉工序圆满完成。

  雕花技艺主要有水花和刻画两种。肖老师为我们演绎了水花技法,他手握刻笔,直接在釉料尚未完全干透的陶罐表面挥洒作画,绘制出栩栩如生的纹样,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由于釉料变干的速度较快,对绘制者的技术和速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选择了更易操作的刻画技艺,即在已经干透的釉料上,用铅笔绘制自己心仪的纹样,随后运用刻刀,结合阴刻与阳刻的技法,将图样仔细刻画于陶罐之上。根据不同的纹样细节,我们选用不同尺寸的刻刀,沿着铅笔勾勒的线条,一笔一画,细心雕琢。在这个过程中心要细、手要稳,以确保纹样线条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最终,我们每个人的陶罐上都留下了自己钟爱的图案,有的还融入了鲜明的传统艺术元素,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赞叹不已。完成了揉土拉坯和上釉雕花之后,大家所要做的便是等待了,等待自己的作品经过烈火的试炼,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

  责任编辑:贾倩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