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文雨 丨淄博市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周村烧饼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种传统小吃,因产于淄博周村区而得名,其起源于汉代,成名于晚清,拥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
2008年,周村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炉酥香越千年
2000 多年前,周村就是丝绸之乡,周村生产的丝绸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最终到达罗马。当时,新疆一种炉火烤制的主食——馕传到周村,延续其烤制方式,历经岁月洗礼,天时地利人和,催生了享誉中外的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只有巴掌大小,内中却有大大学问,其选料极为考究。高品质面粉是其成功的关键。淄博独特地理环境下出产的小麦,精研细磨过后,韧性更符合其延展需求。饼身蘸满的芝麻则成为周村烧饼入口醇香的源泉。优质的配料是周村烧饼的命脉,精湛的技艺才是美味升华的奥秘。
掌握恰到好处的水温,对于一名合格的周村烧饼技师来说,早已熟稔于心。和面、饧面,在不同的气温、湿度、通风、季节和天气等诸多自然条件下,技师都需要敏锐捕捉、精准拿捏。和好的面团,先是经过初次自然松弛,而后进行分坯、切剂、揉剂……技师要通过抹四次、撩四次、搓五次来增加面团的韧性,强化面团的塑性,然后将面剂列于案板上,每个面剂分量相差不过分毫之间,其精准不能不令人暗暗称奇。
饧好的面剂置于延盘之上,技师舒展双臂,巧借气力,按面剂于三指之间,蘸水后快速旋转。小小的面剂,在经过独特的手法,就这样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一张近乎透明的薄饼,幻化出全新的生机。
双手提拿,将饼坯置于均匀摊好的芝麻粒上。左手再次将含有45%左右水分,厚度在1毫米之间,并已沾满芝麻的饼坯,置于右手指背上拖住,送至温度达200℃的炉膛内,在距离热鏊3厘米左右的位置,手指发力将饼坯贴于旋转的热鏊子上的指定位置。上烙下烤,炉中香味弥散。短短5 分钟,一张张形似满月,薄如秋叶,入口回味无穷的周村烧饼就制作好了。
薄的是烧饼,厚的是良心
张俊杰是周村烧饼生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烧饼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张俊杰大学毕业后进入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工作,从一线干起,致力于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工作中,她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探索、研究发展周村烧饼的制作技艺、配方工艺,解决了烧饼越小开碗(延展)难度越高的限制,实现了从传统的烧饼直径5—10厘米和12—13厘米的技术攻关。
在保持周村烧饼传统风味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张俊杰研发了“海苔”“麻辣”“蛋黄”“南瓜”等适应时代潮流,符合现代人口味和消费观念的新品种,并制作了新包装,开发了“上海有礼”“山东有礼”“周村记忆”“遇见周村”等创意伴手礼等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她以地方小吃为基础,发展出了文化品牌,逐步建立了以周村烧饼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把一个传统的地方特产打造成了淄博乃至山东的一张名片,走出了一条老字号食品制作产业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张俊杰说:“做烧饼是个辛苦活,既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又要有心无旁骛的专注。师父传下技艺,关键还是要靠个人的领悟和刻苦训练。一个有天分的学徒至少要三个月才能够熟练操作。”
“薄的是烧饼,厚的是良心。”所谓“薄”,就是周村烧饼的独特品质观念,用匠心守望非遗传统技艺,精选原材料,严把质量关;所谓“厚”,就是周村烧饼人的历史担当。
“饼薄良心厚,酥香越千年”的周村烧饼成为经典,这是对美味的传递,对匠心的凝聚,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其中蕴含着光阴的故事、情感的力量,岁月愈久,香味愈醇。这滋味,守着流年,幸福安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