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跨国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以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线上跨国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城乡规划专业英语,国际化教学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3 14:39
文/陈旷帆 浙江科技大学 讲 师
蒋晓敏 浙江科技大学 高级工程师
盛博园 浙江农林大学 讲 师
摘要: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线下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这为跨国在线教学合作提供了契机。基于线上跨国合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尝试,在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中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使用线上协作软件和视频会议软件,有助于实现不同国家高校班级之间的教学合作,以相同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跨越文化、语言和时区的限制,创造良好且充满趣味的教学氛围。研究以中方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为案例,对接德国城市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在线跨国课程协作研究。研究发现,该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专业英语课程脱离英语实际应用环境的壁垒,跨国高校教师的多维度互评和反馈机制可以提升学生反思能力并开阔学生视野。线上跨国合作教学模式为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提供了生动、有趣且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城乡规划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兴趣和语言环境的问题,并在切实的英文环境中进行了专业的探讨。
关键词:线上跨国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城乡规划专业英语;国际化教学改革
引言
在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推行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这种模式也为跨国教学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本研究通过结合中德两国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合作,从教学目标、路径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对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这门课进行试点研究。
1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目标
专业英语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城市规划领域的英文学术词汇以及学术用语,为学生提供语言工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全球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态。课程不仅提升学生对英语规划设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专业英语的研讨、学习以及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世界的规划设计思想和理论,从而在国际交流中表现出色。该课程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国际化视野,支持其未来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职业发展。
2线上跨国、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路径
课程单元采用线上“授课”、线上跨国班级协作、线下授课+小组讨论、线上线下混合反馈的方式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所采用的在线工具主要包括授课、线上交流、协同设计三个方面。在线上授课的环节中,直播软件需要具备直播、录播、签到交流等功能,以满足不同国家的教师在时区差异条件下,及时共同推进教学进程。线上交流形式参照德方模式,通过邮件进行教学任务发布,中德两方学生结合语音视频软件、社交媒体或者邮件进行课后线上交流。协作设计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共同参与、研究资料共享以及头脑风暴的平台。这三方面的在线软件为该课程的进行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2.1跨文化专业背景的共同课程目标制定与执行
中方的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而德方的对接课程是城市空间场所营造,由于课程双方在学制、课程大纲、考查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制定共同课程目标时,中国和德国的教学团队尝试找寻共性教学目标,并明确合作时间节点。中方的课时周数为16周,德方课时周数为8周,因此中方的协作模式最终商定为前8周进行专业英语的英语知识储备教学,后8周为全英文环境的中德双方学生共同进行协同设计的设计周期。并以此明确了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协作制定的课程大纲,确保了两国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共同理解和达成教学目标[1]。同时,教学团队定期进行沟通,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执行,并根据反馈进行适时调整。
2.2专业英语词汇储备及应用场景构建
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是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和应用专业词汇,课程设计了多种应用场景,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设计等。在这些场景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专业词汇,还需要学会在实际的专业情境中应用这些词汇。通过线上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查询词汇,并与德方学生实时交流,并在讨论区中进行互动交流,巩固学习效果。
2.3课上跨时区协作教学模式制定
为了应对7个小时的时区差异,课程安排了灵活的授课时间,并使用了具备录播功能的直播软件,使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时间观看课程内容。此外,课程还设计了同步和异步相结合的协作模式。同步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实时视频会议参与讨论和互动;在异步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交作业、参与讨论和进行项目合作,确保不同国家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4课下混合式协同学习模式
课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上,学生可以通过协作平台进行小组讨论、项目设计和资料共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学生则通过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巩固线上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通过线下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
2.5线上线下混合与评估反馈机制
在评估和反馈方面,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评估主要通过平台上的测验、作业和项目报告进行,教师可以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给予反馈。线下评估则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环节。通过多维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3]。同时,中德两方教师的互评机制不仅提高了评估的公正性,还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反馈,帮助他们不断反思和进步。
3线上跨国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3.1教学以及协作软件应用
在跨国的教学实践中,线上协作软件的应用至关重要[4]。我们采用了多种线上工具,如Zoom进行直播和录播授课,Moodle作为学习管理系统,以及Miro用于协同设计和项目管理。Zoom的直播和录播功能使得跨时区教学变得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观看课程并参与讨论。Moodle提供了一个集中式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提交作业、参与论坛讨论并获取学习资源。而Miro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线协作的平台,用于小组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使得跨国学生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3.2跨国教学机制与理论应用
跨国教学机制的核心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引入了跨文化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混合学习理论,构建了一个兼顾多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框架。跨文化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和成长[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知识,通过项目和问题解决来促进学习。混合学习理论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3.3语境化差异教学模式对接
3.3.1教学班级规模差异
中德两国在教学班级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的课堂通常规模较大,学生人数众多,课堂管理和互动难度较大;而德国的课堂规模较小,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我们通过中方与德方学生按5:2混合分组的形式,缩小差异带来的影响。在线上,利用协作平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中德学生共同组成,进行深度互动和协作,促进跨文化交流。
3.3.2教学模组与目标差异
中德两国的教学模组和目标也存在差异。中国的课程通常更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德国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我们综合考虑了两国的教学特点,设置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多种教学模组,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收获。同时,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3.3.3时差与文化背景差异分析
时差和文化背景差异是跨国混合教学中的两大挑战。为了应对时差问题,采用了灵活的授课时间安排和录播功能,确保不同时区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中来。
文化背景差异方面,通过跨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融入了中德两国的城乡规划案例和设计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和借鉴不同国家的经验和方法。
4线上跨国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反思
4.1线上跨国合作教学模式优势与突破
线上跨国合作教学模式在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中展现了诸多优势[6]。中德两国高校通过线上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互补。中国的理论知识与德国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学习体验。这种模式促进了中德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通过共同参与项目和讨论,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增强了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线上授课和录播功能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观看课程内容,并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互动和讨论,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导向学习、小组协作、案例分析等,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中德教师通过协同教学和互评机制,提供了多角度的教学反馈。多维评估机制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涵盖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2局限性探讨以及矛盾优化展望
尽管线上跨国合作教学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这种模式高度依赖网络和技术设施,部分学生可能面临技术访问不均的问题,如网络不稳定、设备不足等。未来可以考虑通过校际合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确保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参与线上学习。跨文化交流中,学生可能面临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培训,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技巧。时区差异是跨国合作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导致同步授课和讨论的协调困难。未来可以考虑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并探索更多异步互动的方式,如在线论坛、项目合作等,减少时区差异的影响。目前的评估机制虽然多维,但仍需持续优化。可以引入更多量化和质化的评估工具,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跨国合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未来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同时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减轻他们的负担。
结语
线上跨国合作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城乡规划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地域和文化界限,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通过资源共享、跨文化理解、灵活学习、创新教学和多维评估,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球视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依赖、文化差异、时区协调和评估优化等挑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跨文化培训、灵活时间安排和持续改进评估机制逐步解决。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为更多学科的跨国合作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秦丽莉,赵迎旭,高洋,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研究路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46(01):78-86+161.
[2]谢鸥,乔焰辉,朱淑梅,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模拟电子技术》为例[J].创新教育研究,2022,10(01):54-58.
[3]尹佳.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4]李颜灵.ICT 信息通信技术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以泰国新加坡国际学校为例[D].曼谷:泰国华侨崇圣大学,2021.
[5]马霞,杨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03):117-120.
[6]石兴平.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2):14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