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给世界的《北京雨燕的家书》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北京,雨燕,家书
  • 发布时间:2025-02-14 17:26

  文/祖冲亚 邓德花

  2024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收获颇丰的一年。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近年来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主场外交活动,2024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与此同时,从7月中下旬开始,北京雨燕也正以平均每天134公里的速度,从北京出发,迁徙前往第二故乡——南非高原。

  这种以“北京”命名、在中非之间往返迁徙3.8万公里、与北京城自古共生共栖、以中轴线上古建为家的小鸟,自带执着、坚毅、勇敢的品格。它们恰似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象征,也堪称中非友谊的空中信使。

  恰逢其时,北京广播电视台在9月中非合作论坛召开期间,推出《北京雨燕的家书》专题纪录片。古人云:家书抵万金。世界上有一种共通的情感语言,就是给家人写信。节目以“家”为精神内核,诠释“家”的概念;以雨燕为灵动动物使者,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与视角,向北京的记者“雨燕姐姐”寄出家书,展信间有对中国“小家”的热爱,更有拥抱世界的“大家”胸怀。同时,诸多中外嘉宾用真挚的情感互动,引领观众穿梭于中非大地之间,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跨越千山万水的动人故事,为中非关系的深厚底蕴增添新的注解与色彩。节目采用双语字幕,就像一封寄给世界的双语家书,讲述北京雨燕的北京故事,让世界看到可信、可敬又可爱的中国形象。

  立意高远:小雨燕展开大文章

  创意是作品的灵魂。《北京雨燕的家书》以

  “家”为核心立意,决定用北京雨燕的北京故事来诠释“家”的概念,丰富“家”的内核。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家,都是身心的休憩港湾,而家国情怀也是共通的情感。《北京雨燕的家书》第一阶段共发布3集,分别以《归家》《当家》《新家》为主题。这三集巧妙暗合雨燕回到北京之后的生物规律——归来安家、繁衍当家、飞向新家。

  有立意后,作品以什么视角呈现是关键。《北京雨燕的家书》根植于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天然具有时效性和贴近热点的新闻基因。2024年恰逢中轴线申遗成功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时隔六年后再次在北京举行,北京雨燕自古以中轴线的古建为家,每年在中非之间迁徙,在人们看来,它们忠于故乡又有国际性,如果在9月初播出有关雨燕的作品,天时地利人和,播出时机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且,纵观传播舆论场,动物是非常重要且容易被接受的国际发声载体,用雨燕和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展开大文章,有助于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团队研判9月的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是雨燕北京故事发布的窗口期和难得的小切口,如果不在这一时间发布,就会错过与热点的衔接,缺乏关注度。主创团队不断进行头脑风暴,最终决定以家书形式回溯雨燕在北京的故事。每集均以北京雨燕发给“雨燕姐姐”的一封 “家书”为开场,运用雨燕拟人化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轻巧自然点出当集主题。记者祖冲亚,同时是从小熟悉北京雨燕的“雨燕姐姐”,作为“家书”的接收者,运用北京腔、对话感的方式将“家书”传递给相关人士,展开当集内容。“家书”回溯这一形式感的确定,使节目进入生动活泼又古今交融的新天地。

  情感浓度:小切口映照大主题

  借用一句流行语形容创作团队对节目内容的追求,那就是:如果你要写雨燕,就不能只写雨燕。你要写它们对这个城市的眷恋,要写人和它们的故事,要写它们万里奔赴的国际旅程。所以,主题立意确立后,需要用小切口描绘大主题,有细节的作品才有全貌,也才会被受众记住。

  《北京雨燕的家书》第一集讲述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归家。每年7月下旬,北京雨燕从北京出发,于10月末抵达非洲西南部。北京出生,非洲生活,再回京繁衍,通过这场长达3万多公里的中非往返之旅,以城市名命名的“北京雨燕”每年都在身体力行地诠释这个主题——千百年间,它们一次次回应祖先的呼唤,在非洲与北京之间绘出一条长达1.3万公里的归家路线。归家是北京雨燕返航的故事,也是每一位在各自领域打拼、心怀家乡的你和我的故事。这也正是这座城市无数人的缩影:扎根于北京的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以及无数热辣滚烫的创业者和外国友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这片热土。节目以“雨燕姐姐”和北京小朋友对中轴线上的北京雨燕的思念之情为入口,又加入颇具情感浓度的多重视角采访。比如,长得酷似肯德基爷爷,操着北美口音普通话的美国人“汉字叔叔”,他喜欢北京,热爱中国,痴迷于汉字。通过对汉学的研究,他告诉我们,他觉得雨燕似乎注定叫“北京”这个名字,与这座城有着不解之缘——因为雨燕的燕字,在中间部分,里面藏着一个北京的“北”字!多么神奇,当写字对于我们已经变成一种肌肉记忆时,我们竟在一位外国友人的点拨下,观察到汉字“燕”的结构特点。再次下笔时,我想每一位看过节目的人,都会有所触动,你写下了属于北京的“燕”字;还有正在北京大学求学的来自非洲的肯尼亚留学生卢迪斯,他告诉我们,北京雨燕在他的家乡名字叫“齐不齐提 (音)”,每当他在未名湖畔经过,在上早课和黄昏下课时分,他总会听到熟悉的“齐不齐提(音)”的叫声。他乡遇故知,熟悉的雨燕鸟鸣让卢迪斯兴奋不已,这让远在北京的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而主创团队也在第一集家书的开头,特别设计北京雨燕用非洲斯瓦希里语“哈库那玛塔塔(音)”问候大家,雨燕在带来家书的同时,也带来浓郁的非洲风情;在第三集,创作团队寻访来自非洲博兹瓦纳的留学生塔塔,她在2024年夏天完成了她的毕业典礼,即将回到非洲家乡。与此同时,专业人士给北京雨燕在颐和园做完全身体检,雨燕又一次在廓如亭前踏上前往非洲南部的旅程。博兹瓦纳也是北京雨燕在非洲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塔塔提到,她在非洲的时候,早晨会伴随雨燕的叫声起床,而在北京竟然也看到了它们。

  大家从不同地方来到北京,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这份跨越国际的交流和友谊,在北京雨燕的灵动身影中变得可感、可亲、可触。这些细节的描述,就是一个个小切口,映照时代大主题——在北京雨燕清脆的鸣叫声中,大家在北京共同翻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一页。

  视觉奇观:小杠杆撬起大极致

  守正创新,向新提质,是做节目要坚守的初心。创作团队反复拷问自己,节目的独家性是什么?节目既聚焦于特色嘉宾的人文情感线,也聚焦在北京雨燕物种的生态线。这两条线,都尽可能规避“冷饭热炒”,在创作中使用了很多独家拍摄的画面,既有揭秘性,又有较强的人文价值。节目中许多雨燕的镜头,十分生动鲜活,得来也实属不易。雨燕飞得特别快,每秒可达48米,很难记录它们身上根根分明的羽毛细节及飞翔姿态和表情。而雨燕的面部表情恰恰是传达情绪价值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栏目组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必须广泛团结一切拍摄力量,实现共创。这样的作品构成,是鲜活的,热气腾腾的。

  从2019年开始,主创团队就关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5年间,团队和正阳门管理处、北京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中科院动物所及中国观鸟会、雨燕民间志愿者都建立了友好且彼此信任的关系。这些部门和民间爱鸟人士,有专业设备和足够时间,可以蹲点守候,从而产出精致画面。例如,在《北京雨燕的精神密码》先导片中,节目就使用了正阳门管理处工作人员拍摄的北京雨燕破壳一瞬的视频,这是非常珍贵的影像。经过沟通,一些志愿者也愿意将自己拍摄的稀缺视角素材分享出来,比如雨燕空中吃虫的瞬间、雨燕背着卫星定位器飞翔的画面、隐藏在斗拱结构中的红外照片画面。主创团队信守承诺,在宣发过程中打上素材来源和拍摄者名字,后续素材实现了供应的良性循环。这些素材就像是一块块碎片拼图,主创团队每寻得一块就很振奋,觉得北京雨燕的故事拼图完整度又多了一分。节目组就这样广泛联动,构筑拍摄“外挂”大部队,用诚意的共创杠杆撬起视觉奇观。

  2025年初,立春之际,4集《北京雨燕的家书》系列节目将陆续上线,分别是《家访》《安家》《家人》和《回家》,北京雨燕的北京故事和非洲故事还在延续。节目力求做到:一是连接文化根脉;二是连接当代青年;三是连接国际朋友;四是连接技术伙伴(AI雨燕画面)。遥想2024年初,主创团队在雨燕志愿者群里看到一位常年在非洲和北京往返工作的志愿者在南非好望角发现北京雨燕的踪迹,她在群中发的视频,就像一颗火种,点亮了创意。由此,团队创意萌发,决心做出一部有国际视野、立意高远、视角独特、有情感浓度的中国故事。灵感的迸发也许只在一瞬间,但其背后,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封寄给世界的雨燕家书,希望展信间,能使人读懂对中国“小家”的热爱和在这里拥抱世界的“大家”胸怀。对雨燕而言,血脉中祖先的呼唤让万里不远;而对大家来说,即便山海辽阔,只要心相通,万里总是归途。

  (作者祖冲亚系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记者;作者邓德花系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主任编辑 )

  责任编辑:田可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