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骨子里的中国式浪漫——从古典文学图谱谈起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 /廖立新 插图/梁美琳

  咱中国人浪漫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说到浪漫,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沙滩,海岸,棕榈树,金发碧眼的法兰西人、西班牙人,似乎这才是经典的浪漫画面。

  “浪漫”是个外来词,源自英语中“romantic”一词,意为感情热烈、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有远大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等。

  咱中国人勤奋善良,低调内敛,以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形象示人,这就难免让域外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缺乏丰沛的感情,缺少浪漫的气质,过于谨小慎微。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压抑久了,克制惯了,也习惯性地误以为自己缺失了浪漫的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比较了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中国人不同的精神特质,认为唯有中国人才同时具备博大、深沉、纯朴、灵敏四大优秀精神特质。他说,中国人“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

  林语堂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则详细分析了中国北方人与中国南方人的区别。在他眼中,北方人“服习于简单之思想与艰苦之生活,个子结实高大,筋强力壮,性格诚恳而忭急,喜啖大葱,不辞其臭,爱滑稽,常有天真烂漫之态”。南方人呢,则“习于安逸,文质彬彬,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

  以上是学人的分析。如果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还会惊异地发现,在中国文学图谱里,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竟然如此多姿多彩。

  中国人真的缺乏炽热的感情,不敢对所爱之人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吗?请看《庄子》里的尾生:“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爱情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尾生以自己的殒命之约,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请听《乐府诗集》里的呐喊:“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表达可谓古今中外无与伦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中国人真的太过拘谨,不够洒脱吗?请看看《世说新语·任诞》篇里讲到的“雪夜访戴”故事。王子猷在大雪之夜忽然想起他的老朋友戴安道,连夜乘小船从山阴赶往剡县,船行整晚好不容易赶到戴安道家门口,却连门都没敲就返回了山阴。旁人纳了闷,他却淡然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只问过程,不问结果,真是随心所欲,潇洒至极!

  中国人真的耽于世俗,注重物质,而缺乏诗意吗?请看《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花犹人,人犹花,在凄美的唱词中,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诗性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真的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习惯于屈从命运的安排,缺乏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吗?翻开《水浒传》,里面每一页都写着一个大大的“不”字。而其中最精彩、最豪气干云、最让人血脉偾张的,当属武松打虎。武松不顾店家劝阻,在喝了十八碗酒后硬闯景阳冈,果然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在闪过了大虫的一扑二掀三剪之后,武松一把骑在大虫身上,抡起铁锤般的拳头就是一顿胖揍,把大虫打得七窍流血,一命呜呼。这是何等的神武啊!

  当然远不止这些。我还想说的是,具体到个人,即便有的中国人形骸拘于现实,他的骨子里也仍然藏着一个浪漫的灵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