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农安辽塔,幸得一见

  文/王立坤 插图/梁美琳

  提起吉林的塔,首屈一指的,非农安辽塔莫属。

  农安辽塔,又称“隆安塔”“龙湾塔”,坐落在长春西北70千米处农安县内。农安县即辽代黄龙府,南宋名将岳飞所说的“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就指此地。农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农安辽塔就是这片热土上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这片热土上的明珠。

  农安辽塔是辽代黄龙府留存至今唯一的古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近农安辽塔,有历史和现实的交织,有跨越时空的感触。古塔屹立,若想接近辽塔,则需先看对其介绍的碑文,可以更好地了解农安辽塔的前世今生。

  农安辽塔建于辽圣宗时期,为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约44米,共13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以形状各异的精制灰砖瓦建造。造型优美端庄,表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范。

  以农安辽塔为中心,现在,人们除了观塔,还可以漫步游园,感受厚重历史文化、体验百米休闲长廊、观赏警世钟及御碑亭等特色景观,古色古香,美不胜收。来往行人穿梭不绝,生活节奏却很慢。

  农安辽塔位于县城繁华地带,不远处就是街道、商铺。辽塔,不是孤立于这座县城的“老古董”,而是和谐地与这座县城朝夕相处、融为一体。人们会在辽塔所在的广场上散步,流连。如果辽塔会说话,或许它会说:“国泰民安的这一刻啊,我终于等到了。”

  其实,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农安辽塔,是历经多次修复之后的。农安辽塔历尽风雨剥蚀、世事变化,至新中国成立前,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1953年,政府拨款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筑至10层,未能完成;1983年,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古塔恢复了本来面貌。此后,每逢旅游旺季,来此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1953年,在修缮农安辽塔时,于塔身第十层中部发现一砖室。砖室的西北角设有一砖砌小台,台上为一硬山式木制的圆形盒、盛舍利子的布包、瓷香盒、瓷香炉、银质小型圆盒、单线阴刻佛像银牌饰等。其中瓷香炉极为精致,瓷香盒施用搅釉技术,褐白相间,密密层层如花瓣状呈辐射式展开,晶莹秀丽,是辽瓷中难得的珍品。此塔对研究辽代宗教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一座镇龙塔,故事传千年。”至于建造此塔的原因,更多人倾向于镇龙一说。据传,辽圣宗年间,有一次,钦天监夜观天象,忽见有巨星从天而降,落在黄龙府附近。钦天监于是急奏圣宗,说黄龙府一带恐怕要有土龙出世,应立刻修一座塔镇住它。辽圣宗闻听大惊,怕土龙与他争夺天下,马上命钦天监赴黄龙府造塔,农安辽塔由此而来。辽圣宗的迷信之举,却给农安留下了可信的历史,这也是在观赏农安辽塔时的真实感受。

  我们还可以从史料中窥到农安辽塔当时的风貌。据民国十六年(1927)《农安县志》“舆地”篇载,农安县有八处名胜,俗称古“农安八景”。其中一处题为《古塔连云》:“出县城两里许,有塔焉。望之巍然,高耸云表,花晨月夕,游人争集其下,徘徊吟咏,曷胜沧桑之感。”另有一处,述及农安辽塔形象“高可三十丈,作八角形,矗然独立,上接霄汉。相传塔之各角有铁马铜钟,每遇风雨则纵纵铮铮,金铁皆鸣。惟历年既久,脱落无存,并风霜之剥蚀,石亦渐颓落。然其气象玲珑,形势雄壮,不减曩昔”。史料中记载了农安辽塔的兴盛与破败,再与眼前之景对比,不由感慨农安辽塔的际遇。

  农安辽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都将永远屹立,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