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浪漫书写—— 读李司平《猪嗷嗷叫》有感

  文/ 吴剑华 插图/梁美琳

  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均会体现出不同的浪漫情怀,这种情怀展现着作家们的智识、情操、审美等各方面的志趣。中国的文学作品在浪漫的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形式,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

  譬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伤感而多情;《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坚贞而感人。再如,《聊斋志异》中众多的神鬼构成的故事,想象奇崛,语言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直接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艺术推上了顶峰,更是将中国式文学作品的浪漫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对神鬼的描写,何尝不是百态人生?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从汉乐府诗到唐代传奇,再到明清小说,无处不演绎着中国式的浪漫。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中国的作家们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浪漫,譬如,青年作家李司平的《猪嗷嗷叫》,我认为也体现出中国式的浪漫。今天,我想从文本的语言方面,重点谈谈《猪嗷嗷叫》的浪漫书写。

  《猪嗷嗷叫》这部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部小说中的许多比喻既出人意料,又精准形象。譬如,小说一开篇写到“猪走路的时候一点都不好看,尤其下坡的时候,像醉汉划拳”,“醉汉划拳”这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别出心裁,把动物比喻成人的,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又如,文中写到“猪哼哼着,有时候猪哼哼比人哼哼好听。比如现在,猪哼哼得就比较有内涵”,在这里,“内涵”一个词,明显就将猪拟人化,这种别出心裁的反向比喻,增加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容易让读者眼前一亮。再如,文中形容猪奔跑的速度快,“黑顺自然清楚此猪的厉害,不敢再靠近像炮弹般射过来的猪”,这个比喻将猪的速度和体重等都精准地传递给读者,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有,如 “嗷嗷的猪叫仿佛在为你的心跳敲着锣打着鼓”,“敲锣打鼓”这个比喻也非常传神生动,能够贴着故事行走,这就是生动的语言和精准的比喻,不仅形象准确,本身也透出浪漫气息。

  其次,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既贴近生活,又具地方特色。一部好的小说,人物的语言一定是紧紧地贴着故事、贴着小说的背景来设计的。为了让人物的形象立体起来,小说人物的语言不仅有阳春白雪,有时候也会有下里巴人,污言秽语。有的人物语言,还要结合小说所发生的地域背景,让他们的语言与小说中的地域设计精准契合。《猪嗷嗷叫》这部小说中,人物语言贴近生活的地方很多,譬如,小说中,因猪力气大,众人按不住时,发顺的妻子玉旺说:“要不,在村里再请几个人帮忙按猪吧?”她的丈夫发顺立即说:“一边去,男人的事女人别插嘴!”短短一句话,就把发顺蛮横、大男子主义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再如,文中写李发康和发顺在森林中找猪的情形时,作者是这样叙述的:“李发康觉得自己和发顺同病相怜。一个是破船,一个是补船的,二者兼备,破船也要扬帆。”这一段话,就将两个人的人物关系交代清楚了,这些叙述紧紧贴着故事在走。再说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地方特色。小说描写的是南高原村庄中发生的关于脱贫攻坚的事儿,由于主人公都是基层的普通群众,还有基层的扶贫干部,因此,他们的对话就充斥着很多不文明的用语。这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很常见,这些完全是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此外,作者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化场景的描写也非常有画面感,譬如,对发顺家的描写是“黑黢黢的铁锅架在同样黑黢黢的铁三脚架上”。短短一句话,既将发顺家的贫困展现出来,又写出了具有南高原特色的生活场景。

  最后,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朴实无华。小说的语言直接展现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增加作品的可读性,还能增加作品的灵气。譬如,在众人找猪时,作者这样写,“生活绝不止找猪这件事,可是目前找猪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叙述得非常幽默。再如,当众人听见猪声,却不见猪影时,作者写到,“宁信山中有鬼,不信山中有猪”,表现出众人找猪的无奈。文中这样的幽默语言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语言的朴实无华主要体现在没有艰深晦涩难懂的语言,叙述自然流畅。语言幽默,比喻精准,让这部小说的语言很有张力,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总之,我们的母语孕育了我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塑造了我们表达浪漫的方式,只要在作品中细细体味,我们就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