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专业,产教融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16:53
张美玲
产业学院承载产教融合的时代使命,并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需提供动力支持,产业学院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产业学院从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形式和育人成果四个方面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进行赋能指导,具体实现路径包括搭建协同平台,打造产教研训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产业链布局对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体系;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教融汇赋能;拓展全过程育人,构建校企共育思维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双高计划”,旨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国家层面就产教融合提出系列有力措施,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未来幼教事业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和储备力量,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取得了些许成就,但协作深度及创新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现象。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鼓励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顶层设计之下,产业学院不仅成为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更是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
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亟须解读产业学院赋能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和育人价值,明确产业学院的功能性特征,探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科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精准服务区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 产业学院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在政策、结构、机制、运行等方面的融合,旨在优化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学院聚焦社会需求和社会服务,以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为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产业学院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1.1 理论逻辑:产业学院应运而生,承载高职产教融合的时代使命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首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2019年,产业学院成为衡量校企合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产教融合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2023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出台,再次强调校企通过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随着《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成为高职师资培养的战略重点。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看,产业学院承载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时代使命,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目前,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多元幼师培养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幼教师资培养仍存在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亟须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产业学院具有三个本质特征:第一,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第二,坚持产业为主,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产业发展;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统筹和协调,以共建共管共享探索“校企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产业学院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从鼓励校企设立到推动多主体共建共管、从自发探索的先行先试到顶层制度的完备支持,已然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产业学院致力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承载着产教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1.2 现实逻辑:呼唤教育价值理性回归,为人才供需提供动力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专业建设离不开教育价值取向的衡量,作为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教育价值取向旨在为专业发展厘清专业内涵、明确功能定位。教育的对象是人,是面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过程是把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价值取向的衡量标准应以“人”为核心,以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去审视当下教育实际并构建未来的教育价值取向。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应着重学生内生力量的涵养,以厚植教育情怀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感,以精神引领和价值塑造深化学生的专业素养。
从产业学院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来看,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产业学院培育人才的根本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第二,产业学院培育人才的价值内涵,是在着意解决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博弈的基础上,让技能训练、经验积累与人的个性发展走向统一,真正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第三,产业学院培育人才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产业知识创新和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旨在通过提升综合素养引领未来教育发展。因此,产业学院赋能产教融合必然能超越工具理性思维,助力教育回归以人为本,为人才供需提供动力支持。
2 产业学院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指向
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是实现教育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融通专业链和产业链、解决人才供需结构矛盾、加快专业内涵式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师范院校为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平台。产业学院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具有天然的支持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育人目标方面:立足育人价值本源,重塑专业价值理性,以人为本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博弈,价值理性主要聚焦情感和价值需求,注重道德情操培育和精神引领,为工具理性提供目标和价值引导,而工具理性则关注人们的社会行为,为目的达成提供方法指导和实现路径,二者共同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被工具理性裹挟的当下,学前教育专业更需思考育人本质,回归教育初心。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实施载体,具备分流人才培养与供给、回归教育人本价值等功能性特征,能够从育人价值角度审视学前教育专业的阶段性困境并给予育人目标支持,即立足学前教育专业育人这个价值本源,围绕核心专业素养,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渗透教师伦理以及师德规范教育,重视职业精神价值引领,以坚定的教育理念提升新时代幼儿教师素养,实现专业理性价值重塑。
2.2 育人内容方面:对接产业文化,构建多元实践体验课程,赋能学生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侧重,这就导致二者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对文化的应用有所差异,产业系统强调文化的价值,通过文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质上是管理文化,而教育系统则强调文化的功能,通过文化浸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质上是素质文化。因此,产教融合过程中因为对产业文化的理解缺失,高校更应多关注人才培养层面,相对忽视对接和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产业学院具备产业和教育两种属性,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其具有的产教协同优势能够为学生发展赋能,并为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提供育人内容支持,即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由专业导向转向现实需求,由单一专业培养走向跨学科专业群培养,探索产业系统管理文化与教育系统素质文化共通共融,通过创设社会情境构建多元化的实践体验课程,唤醒学生理论思维与感性体验的内在张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产业文化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与把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3 育人形式方面:聚焦教育全过程,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
学前教育因其专业自身特点对口就业领域相对狭窄,学生接触实际场景和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如果高校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理解不深刻,就会出现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应用性不突出等问题。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趋向跨界性和综合化,教育需要突破学校边界,将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产业学院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抓牢课岗对接并基于协同育人视角探究校企合作规律,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并明确职责分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提供育人形式方面的指导,即聚焦教育全过程,强调教育合力作用,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优化“全过程、三方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2.4 育人成果方面:瞄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突出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重点在应用。在生育率普降大背景下,幼教一线更加注重专业顶岗能力和职业实操能力,强调精确的学习成果产出及其评价标准,这与师范专业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产出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产业学院以社会需求或产业需求为导向,具有“集聚整合教育资源、牵引高校内部综合改革和打造教育价值共同体等多重功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创新与经济要素充分涌流,能够为学前教育产教融合人才成果转化提供指导,即优化校内校外人才培养贯通机制,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幼教行业产业需求对接,实时接收用人单位反馈,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着力点并持续改进。通过将社会应用场景与高校课堂结合,用产业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直观深入地呈现人才成果转化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方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3 产业学院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产业学院具有的制度、结构、功能和效益等先天优势,正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平台。把产业学院纳入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政策供给,探寻产业学院赋能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是高校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
3.1 搭建协同平台,打造产教研训协同育人共同体
企业侧重于品牌创新和效率提升,高校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示范影响力,“产”与“教”的跨界融合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依托,推动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动态匹配,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产教融合多元化、常态化,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共同体,营造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和适应产业发展的教育生态链。统筹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建设层次性、立体化协同育人资源平台,提供产学研论坛、“1+X”证书培训、科创指导等服务,通过功能聚合、资源共享和机制运行,实现信息、人才、技术、管理、资源全方位实质性共享,建成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师资培训、创新创业等实质性平台。
中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超过了85%,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我们国家已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方向挺进,对于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创新离不开师资培养,坚持产出导向是培育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师资、基地和资源三共享,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标准纳入培养目标,组建产教研训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创新论坛、汇集学前教育创新成果、进行创新模式与典型案例提炼、加强区域间创新交流与融合,从师德养成、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层面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
3.2 加强产业链布局对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内容开发,探索全方位产业链布局和对接,实现育人要素与育人环节全域融通。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加强产教融合资源链接,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体系,融通学前教育专业群与一流幼教机构产业,融通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平台,形成与大学四年相对应的“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的全过程开放式、多样化、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解决育人内容的碎片分化问题和人才培养的封闭割裂问题。一是时间轴线全程贯通,将专业实践场景战线拉长,从大一贯穿大学始终;二是空间方位全面拓展,线上线下结合,课程知识与岗位需求对接,理论与实践交融;三是指导教师全员参与,构建共建共享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共同体;四是课程内容全息渗透,以企业顶岗实习、科技创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要内容载体,让企业真正参与进来,增加实训和综合实践的比重,打造“理论课程实践化”,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打造“实践课程标准化”,推动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建构者、智慧创造者和问题解决者,通过校企协同育人达成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会贯通。
3.3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教融汇赋能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进行一体化布局。大力推进“四链”融合,能够有力统筹技术、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以“共生共长”服务产业发展,促使产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离不开教科研成果的推动和支撑,科教融汇是科学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交汇,是科技力量与育人工作的紧密结合,本质上就是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科研机制三者的融合汇聚和高度整合。“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首次创新性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它更能体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合汇聚之后科教发展新动向和新态势,更加强调二者“融汇”后的变化与发展,并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一起,成为服务国家三大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用,它对高职院校以系统化协同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极具意义。
产教融合,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一体,需要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科研还存在现实性的矛盾亟待解决。第一,因为专业性质和特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相对固化,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对脱节,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的效果甚微;第二,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研究方向难以聚焦,教师研究力量难以整合,导致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成果有所欠缺;第三,科研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相关,导致学生比较缺乏科研思维,另外,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和成果缺乏有效认证,导致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不强热情不高。因此,探索如何实现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同向同行是化教学科研“两张皮”为“一条链”的关键,真正把课题立在产业一线,积极对接幼教需求、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以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平衡为重点,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激发企业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创新驱动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推动学前教育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
3.4 拓展全过程育人,构建校企共育思维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涉及资源、环境、教师及学生个体等因素,需要结合教育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价值判断,探索构建“课程内涵建设、双师队伍打造、文化环境创设、人才成果转化”校企共育四维模式,拓展全过程育人,即根植产教融合目标导向,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探索校企文化融合、推进人才成果转化,真正实现校企双向奔赴,双主体协同育人。
第一,遵循教育理性价值,构建有温度的课程模式。课程建设不仅要考虑就业角度,更要从“完整的教育人”角度来看“准”幼师的内在需求,重点以“生长”建设有温度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内生力量引领,涵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价值伦理追求,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教育情怀;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外在环境赋能,以岗位需求为引领,聚焦综合能力养成,推进“课岗对接、课证融通、课赛融合”,强化“以岗为基、以赛提技、以证定标”。第二,以双师引领和项目牵引打造核心教师团队,建设一支专业理论过硬、实践能力超强、精准把握行业企业前沿问题的双师队伍,以科研引导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确保人才产出能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第三,解读“产教”文化取向,打造“管理+素质”文化融合系统。探寻管理文化与素质文化融通的契合点,筑牢“产”与“教”共通的文化基础,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第四,关注学生学习产出,突出人才成果转化。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为前提、以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为保障、以全过程质量监控为核心、以人才培养绩效转化为关键,通过详细规划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目标设定、资源配置、评价体系、成果转化等,形成系统完善的、有理论支撑和具体行动策略的生态式实践“园校合作”新模式。
4 结语
产业学院赋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把产业学院纳入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备课题。科学把握产业学院赋能产教融合的育人价值和实践指向,积极探索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对于深化高职产教融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式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2024年度潍坊市产教融合重点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Wfcj2024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