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麵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索麵,形象,湯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5 11:08
卓成曦╱圖文
如果問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州人小時候最怕吃到哪一種食物,相信很多人會說是索麵。泡索麵其實很簡單,但吃的時候動作要快,趁新鮮熱乎時盡快吃完,如果放上一會不動,索麵便會吸飽湯汁漲發起來,變得更多卻沒了湯汁,不僅吃不完,當然也就不好吃了。
索麵即線麵,福州、莆田等地區稱「索麵」,閩南稱「麵線」,因為製作時把麵拉得很長,又叫「長麵」。「長麵」音似「長命」,因此又稱「長壽麵」,宋代馬永卿在《懶真子》中寫道:「湯餅即今長壽麵。」中國麵條源於東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從擀成薄餅狀的麵塊發展而來。由於麵食統稱為「餅」,故煮麵即稱為「煮餅」或「水溲餅」。到了宋代,麵條花樣增多,並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風味,包括用手工拉製的福州索麵。周輝的《北轅錄》寫道:南宋派使節到金國,吃的食品有「饅頭、血羹、畢羅、肚羹、盪羊餅子、解粥、肉齏羹、索麵、骨頭盤子」,可見當時就有索麵。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詩曰:「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如今福州的手拉索麵也被稱為「銀絲麵」,再形象不過了。
明代的宋詡已經把索麵的製作及吃法寫得很清楚:「索麵,用麵調鹽水為小劑,沃之以油,纏之於架,而漸移架孔,垂長細縷。先用水煮去鹽,復以前製齏湯調淪之,暴燥,漸用。」早些年索麵基本都是手工製作,經和麵、揉條、鬆條、串麵、拉麵、晾曬等多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序是拉麵:用木架支好索麵的一端,反覆拉另一端,輕重結合、進退結合,先前進兩步讓麵鬆馳,再向後退兩步,一進一退,反覆進行,麵在均勻的力度下愈來愈細,做成後每根粗細約0.6毫米。據說用1斤麵粉,可製成6米長的索麵近1,000根。80年代福州流行跳交誼舞,其中有種叫「吉特巴」的舞蹈在福州就叫「拉索麵」,有點形象。
製作索麵需要大片的空地,過去福州最出名的索麵製作地是鼓樓前的「布司埕」(鼓樓是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的正門,「布司埕」指的就是鼓樓前的空地),十幾家索麵作坊在這裡集體曬麵,當中就有名店「隆順有」、「萬順有」等,近年比較出名的則有鼓山鎮後嶼村。
寓意吉祥的太平麵
在福州,「泡索麵」俗稱「撈索麵」,鍋中水燒沸(水要放夠量,水太少撈出來的麵會很鹹),放入一結索麵(特有的計量單位,捲起的一束索麵稱作「一結」),翻滾幾下就熟了,撈起來放入燉好的湯中。製作過程非常簡單,但重點在湯:用番鴨、羊肉、蟶乾、目魚、香菇等各種原輔料,或煲或煮或燉出高湯來泡索麵才有滋味。
肉羹湯泡索麵加上兩個鴨蛋又叫「太平麵」,麵中的鴨蛋又稱「太平」。早些年,福州人外出趕考、務工或經商經常走水路,因為閩中多山,走閩江水路外出會比走山路快捷許多。鴨蛋的福州方言與「壓浪」同音,吃鴨蛋即「壓浪」,把浪壓住讓船隻順利前行,意味着出行平安。這種吃法已變成一種隆重的禮儀,家逢喜事、婚嫁娶親、生日壽辰、歸途接風、遠游送別、迎親下禮、走親會友、壓驚辟邪、保佑平安等等,都要用雞湯、鴨湯或豬上排湯等泡索麵,再放上兩顆鴨蛋,稱為「雞湯太平麵」或「上排湯太平麵」,寓意吉祥、平安、久遠、和諧、歡慶,寄託喜樂、尊敬、關愛、友情,就像藏族同胞獻上一條「哈達」似的。當然,小孩生病的時候也要吃它,腸胃不適時也吃它,說是容易消化,但由於太經常吃了,吃得慢又會「愈吃愈多」,大多數的小孩都怕吃索麵。
關於索麵,福建民間還流傳着一段美麗的傳說。九天玄女是黃帝的老師,受派遣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平定天下。為了讓天下百姓過上平安、和諧的生活,九天玄女用靈巧的手製作了細如絲、長如髮的索麵,並指導百姓製作。所以,福建製作索麵的師傅供奉九天玄女為「索麵祖師」。九天玄女的神像旁還懸掛一幅對聯,上聯是:「銀絲萬縷長壽麵」,下聯是「金梭兆織太平天」,橫批是「天工神技」,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