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人生又會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有人攜親伴友踏遍名山大川,將歡聲笑語鐫刻山水之間;有人笑攬稚孫,於炊煙裊裊處細品天倫況味;更有人選擇在職場再綻鋒芒,續寫年輕時未竟的華章……今期接受採訪的杜芸芬博士,獨擇西子湖畔,以瀟灑之姿重執硯筆,讓墨香浸潤餘生韶華。且聽這位卸甲歸硯的香江女子,娓娓道來她的江南游學記。
杜芸芬(Teresa)博士退休之前的時光,幾乎都與圖書有關。90年代,她赴澳洲修習圖書館學,獨在異鄉的遠行不僅開闊了眼界,更磨練出她細心堅韌的性格。學成歸來的Teresa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擔任圖書管理工作,並兼讀英國的教育博士學位。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以及寬容平和的處事態度,使她在大學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與良好的口碑。筆者與Teresa返回城大校園故地重游時,她已從圖書館館長的位置上榮休近兩年,行經櫃檯,當值的職員仍不忘暫擱事務趨前寒暄,年輕館員聞聲亦探首微笑。
與藝術相伴的前半生
在澳洲讀書時,Teresa便已經兼讀藝術理論相關的課程。返港後,大學校外課程的藝術課堂,成為她工作之餘最好的去處。除理論與鑒賞的課程外,Teresa也親自嘗試陶藝、油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伴隨着藝術視野的擴展,她愈發認為藝術創作需要展示的空間,作品在給予觀者美的享受與思考同時,也會反餽給創作者新的靈感。基於此種想法,她將藝廊概念引入圖書館,讓圖書館迴廊化作流動的藝術長廊。也正是在與圖書和藝術相伴的前半生裡,她找到了自己堅持至今的藝術愛好——畫畫與書法。
跟隨興趣再出發
退休之前,Teresa就構想過自己的退休時光將要怎樣度過。身邊的朋友或攜長槍短炮攝江湖,或是鐵馬金戈征遠嶂,最不濟也要學年輕人踏單車、練瑜伽,將暮年過得虎虎生風。這般熱鬧的活法,於向來不喜喧囂的學者而言,不算是上佳之選。正在搖擺之際,中國美術學院高級研修部的招生信息讓她眼前一亮。
Teresa首先報讀了傳統寫意花鳥畫的課程,報名前夕還曾擔心是否會因年齡稍逾上限而受到影響,然當錄取書翩然而至,所有遲疑皆化作西湖春水漣漪。2023年秋,收拾妥當家中事務,她動身前往杭州。
出發前她也有「水土不服」的顧慮,擔憂自己是否會如候鳥般頻頻南歸,使得雙城的生活只剩奔波勞碌。但在之後的校園生活中,她沉醉於校園美景與求學生活,覺得自己如魚得水,融入得非常順利。並在2024年秋再報讀了書法篆刻臨摹與創作以及花鳥兩個課程。
雙城記:勞逸結合的校園時光
或許是因為從未離開過大學的職業生涯,Teresa很適應中國美術學院的校園生活。每天早上3小時的課程從老師點評作業開始。「學院會邀請專精不同書法字體同繪畫風格的老師教授各門課程,所以主科老師會有輪替安排,學習過程都充滿新意,令人保持期待。」午餐過後,學生們開始根據課上的知識與技巧自由習字或練畫,選出最好的作品「交作業」。有學生在教室內秉燭夜習至凌晨,言及同窗,杜博士眼中猶帶敬意。
Teresa的很多同學儘管年紀輕輕,但早早已與藝術結緣,他們有的是兒童興趣班的國畫老師,有的是在練習了幾十年書法的愛好者,大家為了精進自己的畫技或書法技法,選擇了來此進修。在同學相處的過程中,Teresa愈覺得發自內心的愛好,有着何其強大的影響力。
週末及假期時,同學會相約到藝術博物館參觀展覽,或是文化景點游覽。其中,西溪曲水最得Teresa青睞。蘭橈輕移,細品龍井,佐以江南茶點,於濕地煙波中啜出了茶禪一味。更妙是杭城地處江南要衝,新朋舊友每赴姑蘇滬上,總繞道來此駐足半日,或一起游覽山光水色,或在茶館中談天說地。此情此景,她覺得自己也成了個特殊驛站,滿載着友人旅途的歡聲笑語,亦小小慰藉一下思鄉之情。
談及家中年逾九旬的老父與幾隻貓咪,Teresa眉間便浮起溫柔。為多承幾日天倫,又不太耽誤日常課業,她琢磨出個「兩全法」:每月一次週五告假,搭乘較早的航班,就可以返港與親人一起吃晚餐,共度週末。此外,因為寒暑假期很悠長,所以在港時間也很多。
「最理想」的退休生活
如今的雙城生活,在Teresa看來,自有一番動靜相宜的韻致。書畫雅聚間識得三五忘年知己,時常亦有故人前來拜訪敘舊。最妙的是在老師們的點撥與指導之下,筆底書畫功力日見精進。昨日臨的趙子昂筆意尚欠火候,今朝竟能勾出王右軍的三分神韻。當被問及對現在的退休生活是否滿意時,她眼中的笑意愈發明顯:「現在的退休生活,仲要好過我原本預期……未來十年,我都想過咁樣嘅生活。」
不僅是自己對如今的生活滿意,「當我同朋友分享,好多人都讚話好有文藝氣息、好優雅,仲話希望可以過上類似嘅生活。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都仲未遇到同我背景相仿嘅同學。」
此番訪談小記,若能為杜博士覓得二三同氣相求的知交同窗,當屬美事一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