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輝╱圖文
沅江穿過常德將其一分為二,如同上海的浦東、浦西。
在沅江邊的春申閣,我遇見市文聯退休的蘇先生。他說,常德這座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北宋始名常德,古城在沅江北岸,江水由西向東而流,西邊稱上水,東邊稱下水。古城最初只有3條街,都與沅江平行,沒有正式的名稱,老百姓直觀地稱它們河街、大街、後街。河街貼着水邊,背靠古城,分上河街、下河街與麻陽街3段,住着漁民、水手及運木材的放排人,都是最底層的人。大街在古城內側,分上街、中街、下街3段,有綢莊、米行、當舖、飯店、旅社、百貨大樓……是常德最繁華的商業街,新中國成立後取名人民路。與大街平行的後街是住宅區,後來取名建設路。
五強溪水庫大壩建成之前,每年5、6月汛期,沅江洪水來了,河街上的居民就舉家搬到江堤上住,等洪水退了再搬回去。後來城市改造拆掉河街,在古城牆的舊址上建了常德詩牆、漁父閣、武陵閣、春申閣、排雲閣。武陵閣就是古城的上南門,春申閣則是古城的下南門。出了下南門便是客運碼頭,常德最熱鬧的地方。排雲閣底下是汽車渡輪碼頭,當時進城的汽車都從那裡上來。1986年沅水一橋通車,汽車渡輪碼頭停運,現在成了冬泳愛好者下水的好地方。如今,沅江上建了4座橋,但是漁父閣仍留了渡輪碼頭,船20分鐘一趟,船費2元。
人民路與朗州路交叉口的花之築酒店以前是武陵飯店,1樓、2樓吃飯,3樓、4樓住宿,有紅磚牆、百葉窗等民國建築元素,曾是常德最好的飯店;新中國成立後歸為國有,更名常德大飯店;後來經營不善,拆掉蓋了花之築酒店。姻緣河邊的常德河街,是發展旅游新蓋的。
明清以來,常德大西門、小西門(位於人民路與建設路中間,東至武陵大道,西至朝陽路)一帶在民間統稱老西門,現在改造成了老西門文化街區,真正留下來的東西並不多。1943年11月2日,日軍挾10萬之眾,由鄂西進犯沅澧(沅水、澧水一帶),圍攻常德。23日,常德保衞戰打響,陸軍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七師的8,000多名將士堅守12晝夜,打到彈盡糧絕,最後僅剩幾十人突圍。12月8日,援軍重新奪回常德,但市區化為焦土,古城損毀殆盡,只留下老西門護城河邊一堵很短的明代矮城牆,倘若沒有路標指示很難找到。相隔幾十米外的護城河拐彎角有一座碉堡,是五十七師保衞常德最重要的支撐堡壘之一,採用同盟國援助的高標號水泥摻以碎石塊澆築而成,受彈面厚度約70厘米,可以容納一個班的士兵。該碉堡阻擊西部進犯日軍,予以重創,也是守軍堅持到最後的幾個重要陣地之一。大西門碉堡是防守沿江一線的核心工事,城市淪陷前一直在守軍的控制中,是五十七師孤軍堅守常德,予以進犯日軍重大殺傷的主要戰場之一。
為了紀念常德保衞戰,青年路立有國民黨陸軍第七十四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和紀念碑,文革時期被拆除,後來又重新修復,現在是老年人聚集休閒的場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