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门杂咏》话老北京的商业

  • 来源:北京纪事
  • 关键字:北京,商业,版本
  • 发布时间:2025-03-28 19:31

  《都门杂咏》是一部记录清代北京市井生活的诗词著作,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刊印,内辑百首竹枝词,分为民俗、时尚等十大门类。作者杨静亭,通州潞河人氏,曾供职于陕西榆林。他还著有《都门纪略》,其目的是为外地短暂进京的行旅商客提供导览,可以说是一部实用的北京生活指南,故畅销度很高,从道光到光绪一再增订改编。两部著作同时刊印,卷上为《都门纪略》,卷下为《都门杂咏》。本文中的《都门杂咏》选用自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较道光版本有所增改。

  《都门杂咏》虽为诗歌,但因竹枝词的诗体,以叙事为主,七言四句,通俗易懂。尤其是随着乾隆之后竹枝词的风行,内容也日趋丰富,有时俗流弊,有名胜古迹,还有戏曲活动等。《都门杂咏》也不例外,十个门类中涉及社会百态,其中市廛门、食品门中很多内容描绘了北京当时的商业活动,颇为生动。

  《都门杂咏》中歌咏的北京商业街区,其中一部分是清代逐渐兴盛起来的。如《大栅栏》一诗中“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大栅栏的繁荣跟清代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清代前期,统治者严格实施旗民分治政策,内城由旗人居住,并禁止旗人进行经商活动。这使北京的外城商业更加繁荣,围绕着正阳门大街两侧和周边,店铺鳞次栉比,人群川流不息。大街西侧的大栅栏,在明代时称为廊房四条,乾隆时因治安在街两侧设置栅栏,故名“大栅栏”。这条东西走向的街巷,全长不过270米,但确是京师商业精华所在,也是北京很多老字号的发祥地。

  正阳门瓮城外的荷包巷,同样热闹非凡。如《东西巷》一诗中“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这里东巷为荷包巷,西巷为帽巷,东西各有一道月牙形围墙(瓮城墙),紧贴围墙设立了许多店铺,陈列着各种商品,来逛的人潮汹涌,于是有了“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的场景。东西巷的繁荣延续到民国,1913年铺设有轨电车轨道时,拆除了正阳门瓮城内和东西巷内的60余家商店,这些商户利用所拆的材料在天桥一带建立了七条街巷,继续营业,从此使天桥成为正式的市场。

  崇文门外的花市,在清代也逐渐演变成一处繁华的商业市场。《花儿市》一诗中“梅白桃红借草濡,四时插鬓艳堪娱”有着生动描写。当时旗汉妇女戴花已成风气,喜欢颜色艳丽,样式新奇的花样,受到众人追捧。花市经营的花,不是鲜花,而是人工绢花。制花的工匠技艺超高,绢花能以假乱真,水平夺魁天下,故有“人工只欠回香手,除却京师到处无”的美名。

  京师传统的庙市商业,在清代也得到延续。《东西庙》一诗中“东西两庙最繁华,不数琳琅翡翠家”便为真实写照。东庙为隆福寺,西庙为护国寺。隆福寺在东四牌楼西北,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每月九、十两日开市,到1930年又增一、二两日,所售以古玩、旧书为长,品类齐全,游人众多,其中还不乏洋人,有着“诸市之冠”的美誉。护国寺在西四牌楼之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每月七、八两日开市,所售藏香、青果等商品,多为日常所用,百货陈集。

  除此之外,京师还有很多专业的市场。如《雀儿市》一诗中“市陈隆福鸟堪娱,奇异难将名字呼”所绘,京师人爱养鸟,提笼架鸟成为街头一景,也催生鸟类的交易场所。隆福寺前街有一座高大的瞭望台,台的左近以卖鸽、画眉、百灵一类禽鸟为多,有时还卖一些蝈蝈、蟋蟀等昆虫,鸟叫虫鸣,引人驻足观看。又如珠宝市,在前门外路西南北街,街内多是经营珠宝玉器的店铺,故名珠宝市街。此街银钱业也很发达,有很多的钱庄、银号等机构,买卖人川流不息,正如《珠宝市》一诗中“行人拥挤笑肩摩,处处招呼卖什么”所写。

  京师还有一类专业的交易市场,因其独特的开市时间不得不书,这便是小市。如《小市》一诗中所述“夜方五鼓未啼鸦,小市人多乱似麻”,市场天未亮时开市,日出而散市。因交易时间有些诡秘,交易地点也较为偏僻,故有“鬼市”的叫法。京师的小市共有三处,一在崇文门外 ,为东小市;一在宣武门外,为西小市;一在德胜门外,为北小市。小市里所售之物,都为旧货,新货绝不加入。货品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有家道中落的贵族变卖之物,有以次充好的赝品假货,也有一些来路不明的偷盗之物。“贱价休贪防盗物,牵连难免到官衙”。不过小市中也能淘到一些宝贝,如《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残稿,《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画,便是由此寻得。鲁迅先生在北京时也爱逛小市,有记载达到14次之多。

  京师中诸多的老字号在诗中也有记载,这其中有些流传至今。如《烧羊肉》一诗中“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月盛斋马家老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户部街正式开业,主营生羊肉和酱羊肉,所产的酱羊肉不腥不膻,香味纯正而名满京师。如《都一处》一诗中“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都一处前身为“李记”酒摊,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式有了都一处的字号。据传这个字号的由来,还跟乾隆在除夕夜微服私访有关。这个传说不知虚实,但都一处的佛手露、炸三角、烧麦等菜肴深受百姓喜爱。又如《馄饨》一诗中“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建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煤市街北口路东的致美斋,初为姑苏风味,后转为鲁菜,以馄饨、鸡蛋卷而见长,深受众人青睐。人艺经典剧目《天下第一楼》中,也有称赞致美斋萝卜丝饼色香味美的情节。

  当然,还有一些已流失在岁月中。如西直门外汇丰斋的山楂蜜糕,臧家桥胡同佩兰斋的水晶糕,打磨厂北口路南镊子张的镊子,棋盘街路东桂林轩的胰子,在当时都名噪一时,而今只能在诗词中留念了。

  总之,《都门杂咏》的百首竹枝词,谈不上是一部巨作,但它对清代风情的描绘,字字珠玑,让今人洞悉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街巷风情,衣食住行,还是值得再去回味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