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净张德华,还有一些从外地返回的中国戏曲学校的高材生:关静和、郝德耀、黄宁生、陈增堃、戴群、唐琳……此外还有一些人,如作为编剧的我、导演李甦等。在当时的北京市文化局和宣武(西城)文化局的支持下,鸣华京剧团改组成为新燕京剧团,下面分设两个演出队,这年国庆节建团公演了:张宝华、梁益鸣等主演移植自唐山京剧团的现代戏《节振国》;吴素秋、姜铁麟和郝德耀等主演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现代京剧《南海长城》。移植和改编剧本的任务都由我来完成。两个戏演出效果都相当不错,昔日看老鸣华京剧团的观众,还有冲着今天这批新加入剧团来的观众,两拨观众一合拢,庆乐这戏园子可从来没这么火过,天天客满,一票难求,这在当时宣武(西城)区,声名大振。之后几位主演又连续排出好戏,在当时这个老京剧团很火了一阵。
新燕京剧团没过二年好日子,1966年到了,特殊年代开始,新命名的这个新燕京剧团几乎全军覆没,吴素秋,梁益鸣,张宝华,姜铁麟,4个当家主演,没有一个能留在剧团演戏,并且在1971年,剧团新燕易名风雷。然而,来自天桥身经百战有着悠久历史的这个老剧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她没有消失,终于熬了过来,随着1977年下半年传统京剧《逼上梁山》的恢复,风雷京剧团再一次新生。除了团内的老人,大武生张宝华、旦角艺术家吴纪敏外,许多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加盟,如徐东来、关韵华、李鸣岩、曲永叙、杨永丰、薛宝臣、杨燕毅、李梦雄、邢东风、邢双喜,以及本团成长的大武生于荣光、刀马旦李红艳、荀派花旦许翠等等。演出的剧目,那更是琳琅满目、文武并重!恢复传统老戏和创作编演新戏同举。还有一件应该大书特书的事,剧团于1977年再度招收学员,团带班传承后继有人,而报名的学员中,就包括13岁的后来成为剧团团长的松岩。
在这个时候,风雷京剧团首先演火了传统戏的是吴素秋的侄女,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的荀派名旦吴纪敏,她与其夫小生名家贾春笙联袂演出了全部《玉堂春》,一炮而红,连卖数十场满堂,接着又演出荀派名剧《诓妻嫁妹》,也是轰动一时。接着李派老旦艺术家李鸣岩、林雅文与名净杨燕毅和李梦雄等合作演出的《遇后·龙袍》也是颇受观众的欢迎;这时新编的历史故事剧也相继推上舞台,有林涵表、马铁汉创作的京剧《三探圆明园》,青年演员邢东风、邢双喜主演,也是演了一阵子。老生名家杨永丰领衔主演了新编京剧《甲午海战》。我们习惯称永丰为大杨子,他有一副高亢响亮的好嗓子。他用京剧的程式,特别是大段凄美苍劲的演唱,很好地塑造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鲜明形象。顺便说一件事,1983年,我与剧作家郭启宏合作创作了新编戏《花魁》,特请徐东来、关韵华两位京剧耆宿做导演,由团里优秀青年演员王晓丽扮演花魁。我和郭兄下了很大力气,很想把这出改编自昆曲的《占花魁》留下来,剔除糟粕,发扬精华。演出效果很可以,在前门外鲜鱼口内的大众剧场本部连演数场,场场客满。
20世纪90年代初,风雷京剧团的一批青年新秀脱颖而出,最突出的是大武生于荣光,他是文武花脸艺术家于鸣魁的哲嗣,以翻腾摔打独领风骚,以一出《伐子都》惊人武技轰动首都舞台,当时的京剧观众莫不津津乐道这出翻打高超冠绝一时的武戏。同时人们还注意到扮演子都马童的松岩,虽年轻,但技艺惊人,跟斗翻得又高又轻又飘,前途不可限量,果然十余年后他就成为风雷京剧团最年轻的团长。
这时是2001年,松岩37岁,而此时的京剧,随着多个艺术形式的涌现,特别是影视剧的大量传播,占领了娱乐市场的一半天下,已不是京剧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属于民营的风雷京剧团,资金十分困难。幸有这位松岩团长,他不但武技不凡,善演猴戏,而且颇有开拓头脑。在一个偶然机会,他带领全团的人去往日本演出,不想大获成功,三年三去日本演出,创下了一年演出500余场的纪录,闯过了生活关。本世纪初,松岩又编演了现代京剧《长征路上》,历史新戏《三打白骨精》等。不仅如此,松岩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京剧陷入低谷时,为了剧团的存在,他的更大胆的举措,即他敢于让京剧与话剧跨界融合。他认为,京剧一定要与时俱进,因而推出了“京话剧”系列,《网子》《缂丝箭衣》《角儿》三部曲应运而生,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为京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松岩对京剧的传播,活态发展,对京剧占有市场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松岩也不忘根本,积极恢复传统老戏,排出了《大名府》《剑峰山》《九江口》等经典剧目,最近又赶排出舞台上少见的《舍命全交》《关羽走单骑》等传统大戏,为京剧的守正创新,特别是为这个在中轴线上有八十多年历史之老剧团的赓续和发展做出了艰辛而出色的努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