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明杂曲漫说蒙古语

  • 来源:北京纪事
  • 关键字:蒙古语,元明,杂曲
  • 发布时间:2025-03-28 19:37

  明北京城前身的元大都是元杂曲的诞生地。而元大都又是多民族的聚集地,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交融,元明杂曲里夹杂着一些蒙古语就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对于元明杂曲中的蒙古语,一些前辈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并做过不少考证。笔者因喜欢研究北京史,发现北京地名中有些是蒙古语,遂对蒙古语产生了兴趣,收藏了一本《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作者方龄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出版,吴晓铃作《序》。从这本著作中,笔者对一些蒙古语单词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蒙古、孟古、莽古

  清代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里,收录了当时舞台上的一些昆曲和乱弹的折子戏。其中第三卷的《一文钱·罗梦》中有这样一段唱:“孟古儿,觑着你几多儿轻重。人为你千般儿尊奉,尽说是万民的膏血,又说是天地精灵种,今日里骤相逢。(白:我有了银子)少不得就硬了腰肢、响了喉咙。”这里的“孟古儿”是什么?

  第二集的《精忠记》中,有段金国将领和一书生的对话。面临岳军逼近,书生建议金将要守不要走,可派人与宋朝中的权臣暗通消息,令其召回岳军,管教他克日班师。金将闻听大喜:“好计,好计!叫把都每快取蒙古儿过来,谢书生。”众人响应道:“蒙古儿在此。”将军说:“你快收去,多谢了!”把都,是蒙古语“勇士”;那“蒙古儿”又是什么?

  明清笔记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又有“猛骨”一词。问:“那猛骨,你拿在哪边去了?”答:“我不曾动什么猛骨!”

  蒙古语的孟古儿、蒙古儿、猛骨,还译作蒙豁、忙古、忙兀、莽古,意思都是“银”。人名有叫“蒙古台”的,《郎潜纪闻三笔》卷五:“蒙古台,有银也。”《日下旧闻考·译语总目》“蒙古台”条:“蒙古语有银也。旧作忙兀台。”在蒙古语中,“歹”“泰”“台”是“有”的意思。内蒙古铁路集二线上有个车站叫“土牧尔台”,蒙古语意思是“有铁的地方”。新疆的阿尔泰山,意思是“山里有金矿”。

  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作为民族之名的“蒙古”,也是“银”的意思吗?有人认为是。南宋外交官彭大雅和徐霆出使蒙古后合撰的报告书《黑鞑事略》中说:“黑鞑之国号大蒙古。沙漠之地有蒙古山,鞑语谓银曰蒙古。女真名其国曰大金,故鞑名其国曰大银。”清人梁同书《直语补证》“蒙古儿”条也说:“岂知蒙古二字原作‘银’解……盖彼时与金国号为对耳。”有不同意见认为“蒙古名称远在金前”,所以,“与金国号为对”才叫“蒙古(大银)”的说法不能成立。

  这里需要讨论一下。金国的取名,始自完颜旻(即完颜阿骨打)收国元年(1115年)。他说:“辽(契丹)以宾(镔)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起国号为“大金”。(据《金史》)这个时间是在北宋政和五年,而蒙古之名早在唐代就已见诸史书。《旧唐书》中称之为“蒙兀”,是大室韦的一个部落,生活在今额尔古纳河上游。也就是说,“蒙古”作为一个部落之名,早于金国的国号至少三百年。

  笔者赞同南宋人的说法:该部落取名蒙古,是因生活所在地有座蒙古山。这种因山而命名部落或民族的取名方式不是孤证:突厥人因生活在天山山脉中的突厥山下而号称突厥;鲜卑人因居住于西伯利亚的鲜卑山下而称鲜卑;残存的东胡人因流落到乌桓山下而被称为乌桓。

  蒙古山在哪里?在今天的内蒙古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今叫“蒙根山”。

  清外交家洪钧(就是赛金花的首任丈夫)认为,“蒙古”之名意为“简朴、孱弱、鲁钝”,这个说法可能是他的主观臆断。试问:有哪一个部落、哪一个民族会用一个带有贬义的形容词来为自己命名呢?

  米罕、抹邻、答剌孙

  曾经有一段话,“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弩门并速门,弓箭怎的射?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是什么意思呢?蒙古语米罕是肉,抹邻是马,撒因是好,答剌孙是酒。翻译成汉语,这段话的意思是:“肉能整斤吞,骏马不会骑。无论弩和箭,我都不会射。见着有好酒,上前抢着吃。喝得熏熏醉,倒地就入睡……”

  不过,如果原话读出来让今天的蒙古同胞来听,也有可能听不大懂,因为发音略有不同。蒙古语与汉语有相似之处: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一个单词的发音会略有不同。比如肉——米罕,今天的蒙古语发音为“玛亥”或“玛哈”。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藏匿在天山深处的厄鲁特人为“玛哈沁”。他们遇兽食兽、遇人食人。“玛哈沁”蒙古语直译为“肉食者”,或者是“吃肉的人”。蒙古语中的“沁”,也译作“其”或“赤”,意思如汉语的“者”和“……的人”。元杂曲《琵琶记》戏文中有一句道白:“兀剌赤,还有什么来将去!”《拜月亭记》中有句鼓曲儿:“兀剌赤、兀剌赤,门外等多时。”这里的兀剌赤应该是马夫的意思。《宋大将岳飞精忠》剧头折铁罕道白:“卜儿赤一只眼。”在《元史·舆服志》中,在“主膳二十人”后,注:“国语(即蒙古语)曰博尔赤。”卜儿赤,博尔赤,保尔赤,都是一个意思:厨师。

  再说马——抹邻,笔者曾经插队的乌盟草原,蒙古话“马”作“莫里”,与“抹邻”有着细微的区别。笔者刚到草原初学蒙古语时,被人告知:“人孔马莫里。”意思是,蒙古语的人曰“孔”;马叫“莫里”。而在元杂曲里,“人”的蒙古语音译为“苦温”和“古温”,“温”发轻声,合起来读就是“坤”,似是把“孔”的声母和韵母拆开了。

  “答剌孙”是酒;“撒因”意思是好;“撒因答剌孙”意思是好酒。“好”蒙古语的音译也作“赛音”“塞很”。蒙古语的问候语是:“塔赛音拜诺?”——您好吗?回答是:“赛音拜那。”——好。“答剌孙”不是蒙古语“酒”的唯一名称,还有一个叫法是:“哎日喝”或“哎力喝”。“喝的莎塔八”意思是喝醉了。“莎塔八”也作“锁陀八”,出现在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四十七出里。这出里还有数个蒙古语单词,如“倒喇”(唱)、“孛知”(舞)、“那颜”(首领)和“拽喇”(士兵)等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