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试点五周年回眸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人民币,试点,货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9 14:46
2019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官宣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推行数字主权货币,人民币作为中国法定主权货币正式步入数字化时代。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进展情况
数字人民币试点五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探索创新成果。首先,试点原则清晰明确。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遵循了“先国内后国外”“先简单封闭场景后复杂开放场景”“先零售支付场景后大宗批发支付场景”等渐进式原则,目前已覆盖人民币对内对外支付结算的全部场景。其次,试点由点到面有序推进。随着四批次的试点范围扩容,截至2024年末,试点应用已覆盖全国17个省(市)的26个地市,试点区域覆盖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试点之初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高的中心城市,目前正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域农村延伸。第三,试点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7月,数字人民币各类应用终端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达7.3万亿元,纳入统计的数字人民币M0总量达到296亿元,占同期货币流通规模比重超过千分之二。全国范围的数字人民币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突破两千万个,其中中心城市上海和首批试点城市苏州、深圳,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数量超过200万家,实现了市域内消费场所的全面覆盖,基本满足了数字人民币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与典型案例
一是数字人民币预设场景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最初预设场景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支付内容,但在试点城市数字人民币接入商家用户基本辐射了本地居民及游客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全部需求。在传统消费群体之外,数字人民币下游应用创新还瞄准了有特定需求人群。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中,针对在华外籍人士对我国主流移动支付手段不熟悉,但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对数字金融工具较为了解的个性特征,定向试点了面向境外入境人群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工具。数字人民币“币账一体”的特性可以让入境群体免于开立境内人民币账户的繁琐,直接进行移动支付。特别是将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观众游客,以及新冠疫情后大批入境商务旅行群体作为发放数字人民币的重要现实场景和对象。
二是数字人民币试点领域不断拓展。在消费领域突出反映出数字人民币在小额高频零售方面的应用价值,在金融体系交易支付的重头则是市场主体企业间支付。理论上,大部分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资金往来由企业对公账户实现,但依然存在诸多高频小额便捷支付需求,例如,跨境电商企业,以及其他实体企业在零星劳务报酬支付、农民工及非合同劳务用工的工资社保、日常小额营业性支出等必要支付场景。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银行机构瞄准客户企业的需求痛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各类数字人民币对公账户关联金融服务,获得了行业客户的一致好评。金融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发挥数字人民币可追溯、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在普惠金融业务板块推出面向广大小微企业、创业企业和“三农”经营者的数字人民币形态普惠信贷产品。这类金融产品服务不仅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更通过数字手段克服了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风险防控难等弊端。
三是数字人民币创新探索亮点频出。数字人民币在试点过程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政府财政支持和行业监管领域现金结算。政府部门作为我国财务纪律最严格、管理最规范的机关单位,在日常工作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大量现金支出,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及智能合约控制交易等技术设定,正好契合了政府部门加强财务管理和治理腐败等的要求。以占全国数字人民币交易规模三分之一,遥遥领先的试点地区苏州市为例,当地发生的大部分交易金额均为政府财政支出引致,数字人民币支付结算已经应用到政府支出的各个细分场景。数字人民币介入政府金融业务虽然较晚,但后来居上成为货币发行流通的主要载体。
四是数字人民币金融工具属性日益凸显。作为流通中现金,数字人民币主要用于私人客户日常需求,通常被认为与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之间联系不密切。但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初见端倪。2023年,陆续有多家金融机构为具有融资需求的客户量身打造数字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债券、短期融资票据和结构化金融产品,平均单笔发行承销规模在4亿—10亿元之间。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首次进入金融市场流通,也是数字货币和人民币现金首次作为金融机构业务结算的手段存在。货币管理当局发行数字人民币的源头从个人企业银行兑换、政府支出、企业信贷增加至直接融资市场,使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工具的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金融主管部门也积极开辟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应用,在每年百万亿元数量级的场内金融交易过程中引入数字人民币支付工具。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数字人民币试点存在区域不平衡。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覆盖范围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仍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目前试点地区和应用热点城市大多集中于我国沿海等发达地区,其中仅第一批试点的江苏省第一经济大市苏州,累计完成交易额达到两万亿元,占比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在部分后期进入的试点地区,数字人民币相关交易活动占本地结算支付的比例还很小,难以与现金支付、网上银行和线上第三方支付相提并论。
数字人民币使用存在技术门槛。从终端使用者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基本上与纸币和银行卡、手机近场程序等其他支付手段是平行替代关系。数字人民币自身虽然具有多种优势,但其固有不足也不可忽视。数字人民币虽然没有纸币外部物理形态,但完成支付需要依赖智能手机、软钱包等硬件终端,这对不熟悉电子产品使用的老年人存在技术门槛。数字人民币作为现金货币,不同于在线支付工具中账户余额被计入短期理财产品M1,数字人民币对持有者没有利息收益,也就事实上冲抵了无支付手续费的利益。普通居民用户对数字人民币无特别倾向性,即使现有使用者也存在“随收随用”的被动使用心态。根据某金融咨询机构的问卷调查,数字金融目标人群是20—49岁的城市就业群体,他们对数字人民币持有保守审慎态度,既不主动使用也不排斥拒绝。
数字人民币运行系统不够完善。数字人民币在安全性方面显著优于互联网企业的在线支付系统,但目前数字人民币运行系统尚不够完善,作业网络潜在的技术安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数字人民币虽然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但普通群众对此还知之甚少,部分不法分子就会利用公众猎奇心理,打着“数字人民币优惠”等名目进行诈骗活动,扰乱金融秩序。数字人民币现阶段存量规模不大,还没有出现其他数字货币流通中频发的洗钱、地下资金转移、恐怖主义活动融资等金融犯罪行为。但如果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治理建设跟不上,就可能出现上述违规违法事件。
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改进建议与展望
一是稳步扩大数字人民试点应用范围。随着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日常消费场景中支付行为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但考虑到目前在流通中货币M0总量占比不足千分之三,绝对值偏低即使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也不会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主流支付手段,更不能完全替代纸币现金。因此,在可预见的时间周期内,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将同纸币法定货币形态和各类数字支付手段并存,三者之间将形成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稳步扩大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应用范围。
二是及时总结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经验。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货币形态,其推广替代占据传统纸币生态地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的主要渠道除了既有的个人使用者通过银行机构兑换、财政支出和银行信贷外,还应当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构建起多维度的运作体系。数字人民币作为试点应用工程,现阶段并不是以经济价值产出的绩效为导向,而是类似于我国自贸试验区以试验探索为使命,积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数字人民币不仅是金融要素市场的源头活水,而且还是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代表,将成为金融创新领域特别是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工欲善其事”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利器。
三是深入践行数字人民币金融创新使命。在数字人民币发行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可以对整个宏观经济和货币体系产生实质性影响。数字人民币精准可控的特性将被货币主管当局充分发掘出来,届时数字人民币将从微观层面货币支付工具上升为宏观层面金融调控工具,助力财政部门和货币主管部门有效调控流通中货币的速度、数量和流向,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货币体系运作方式,践行数字人民币作为科技创新工具的革命性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