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品质,影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9 15:14
杨金伟,杨 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特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甚至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因此,深入研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品质以及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品质;影响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如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它们可以是单一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在食品生产、储存、包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途也在不断增加和拓展。
1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积极影响
1.1 营养素强化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通过添加特定的食品添加剂实现营养素强化,是提升食品营养品质的重要手段。在面粉中添加B族维生素、铁、钙等,能有效弥补谷物在加工过程中流失的营养成分,让人们日常食用的面食更具营养价值。在食盐中加碘,更是解决了广大地区因缺碘引发的甲状腺疾病等公共卫生问题。这些强化剂的添加,针对性地为不同人群补充所需营养,以最便捷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进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1.2 营养保护
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在保护食品营养品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抗坏血酸(维生素C)常被用作抗氧化剂添加到果汁中,它能有效阻止果汁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氧化,从而延长果汁的保质期,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营养。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盐类,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变质,避免其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确保食品在货架期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减少因食品变质导致的营养损失。
1.3 改善营养吸收
某些食品添加剂能够通过改变食物的结构和质地,促进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在乳制品中添加的乳化剂,可使乳脂肪均匀分散,防止脂肪上浮,不仅改善了乳制品的口感,还能让脂肪颗粒更易被人体消化酶作用,提高脂肪的吸收率。膳食纤维虽不能被人体直接消化,但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营养成分,同时有助于矿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微生态,间接提升食品整体的营养利用效率,让食品营养更好地被人体摄取利用[1]。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消极影响
2.1 破坏营养素
部分食品添加剂会与食品中的营养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营养价值。亚硫酸盐作为一种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极易与维生素B1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反应,使得维生素B1失去活性,无法被人体吸收利用。在一些含有大量亚硫酸盐的果脯、蜜饯类食品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某些人工合成色素在光照、高温等条件下,也会引发食品中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的降解,进而降低食品的整体营养品质。
2.2 降低生物利用率
某些食品添加剂会干扰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率。植酸盐,广泛存在于谷物、豆类等食品原料中,植酸盐能够与钙、铁、锌等矿物质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阻碍人体对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即使在食品中添加了足够的矿物质,但由于植酸盐的存在,人体实际能够摄取利用的量大打折扣。膳食纤维虽有促进肠道蠕动的益处,但过量添加在食品中时,会在肠道内吸附矿物质和维生素,减少它们与肠道吸收部位的接触,进而降低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2]。
2.3 掩盖营养缺陷
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掩盖食品本身的营养缺陷,误导消费者。部分饮料中大量添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赋予饮料诱人的甜味。这类饮料往往除了提供大量糖分外,几乎不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一些食品通过添加人工色素来改善外观色泽,使原本因原料品质不佳或加工不当而色泽暗淡的食品变得鲜艳诱人,让消费者难以从外观上判断食品的真实营养状况,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并食用低营养食品[3]。
3 应用食品添加剂提升食品营养品质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法规标准
根据不同食品的特性、加工工艺以及消费人群的营养需求,制定出细致入微且具有前瞻性的法规和标准。明确在乳制品中,各类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D、乳铁蛋白等的添加剂量上下限;在烘焙食品中,规定防腐剂、膨松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标准变化,及时更新法规标准,确保其始终与实际需求相契合。通过完善法规标准,不仅能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还能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从源头上保障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4]。
3.2 加强生产监管
监管部门应定期对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检查,详细审查其生产流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包装,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卫生标准和质量要求。对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把控,防止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深入检查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原材料检验、半成品检测以及成品出厂检验制度,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一旦发现生产环节存在问题或产品质量不合格,立即责令企业整改,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3.3 强化检测技术
积极投入研发资源,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先进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开发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各类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研发针对新型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以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加强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食品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水平。建立全国性的食品添加剂检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分析,及时发现违规添加和添加剂滥用问题,为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食品的营养品质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5]。
3.4 科学设计配方
食品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时,需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涵盖食品科学、营养学、化学等多领域专业人才。他们要基于不同食品原料的营养特性,以及目标消费群体的特殊营养需求,运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精确设计食品添加剂配方。在设计饮料配方时,不仅要考虑口感与风味,还要结合营养成分,合理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强化剂,同时确保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添加剂的用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消费者对口感的追求,又能最大限度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在配方设计过程中需反复进行小试、中试,对产品的稳定性、货架期、营养成分保留率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评估,不断优化配方,以实现营养强化与食品品质提升的完美平衡。
3.5 使标识透明化
食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食品包装上以清晰、醒目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完整标注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含量及作用。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专业术语给消费者造成理解障碍,将食品添加剂的具体信息真实地呈现给消费者。食品企业可以采用单独的标识区域,对添加剂相关内容进行集中展示,方便消费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或引起消费者关注的添加剂,如某些致敏性添加剂,除了标注名称外,还应在旁边附上简短说明,提醒消费者注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二维码等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详细的添加剂信息,包括添加剂的来源、生产工艺、安全标准等,让消费者能够全面了解食品成分,进行更明智的消费选择,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度。
3.6 建立反馈机制
监管部门和企业应共同搭建高效便捷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反馈机制。监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渠道,如电话热线、网络平台等,鼓励消费者、行业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反馈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违规添加、标识不清等情况。企业则要建立内部反馈系统,收集销售人员、生产一线员工以及合作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市场反馈等方面的信息。监管部门和企业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定期汇总、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评估,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反馈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营养品质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其对食品营养品质既展现出积极的提升作用,又存在消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食品添加剂在提升食品营养品质方面的优势,同时规避其带来的风险,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生产监管、强化检测技术、科学设计配方等一系列优化策略的实施,引导食品行业合理、规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从而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安全、营养、高品质的食品,推动食品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添.浅析食品安全与食品工程质量[J].中国食品工业,2022(24):68-69.
[2]张彦丽,刘琳,王会广,等.食品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食品,2022(24):85-87.
[3]智慧,马照刚.科学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N].宁夏日报,2022-12-08(8).
[4]李彦彦,韩琳,王婧.食品添加剂联合使用情况及累积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工业,2022(23):69-71.
[5]田刘凌,顾成博.基于消费者视角探究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的治理策略[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5):352-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