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降息,导致日本人吃不起大米?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降息,大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25 11:16
撰文/肖文杰 美编/车玲玲
本期节目的标题,源于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一条非常神奇的新闻,总结而言就是这样一句话:日本最近米价暴涨是因为日本农林中央金库投资美债巨亏,而巨亏的原因是美国不降 息。
如果这个叙事成立,那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宏观货币政策影响日常生活的案例。但它是真的吗?
先解释一下这句新闻里的几个关键信息。首先,米价暴涨,的确属实。2024年8月到2025年2月,日本的大米价格持续攀升,从2600日元/5公斤攀升到3688日元/5公斤,日本媒体称之为“令和米骚动”。
其次,日本农林中央金库投资美债巨亏也属实。日本农林中央金库是日本第五大银行,旗下有大量的美债和欧债投资,而2024财年,它以低于买入价的价格抛出这些债券止损,预计财年末将出现1.5万亿日元(约合731亿元人民币)的亏损—相当于它过去10年盈利的总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两个事实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首先需要理解,日本农林中央金库是个什么银行,以及它的特殊之处。它是日本农协旗下的一个中央金融组织,而日本农协是一个特殊的“单位”。它的会员包括上千万日本的专职农民或兼职农民,可以说农协基本上为他们的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链条提供服务,包括种子、机械、销售、贷款、赈灾,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种,即存款。绝大多数农协会员会把自己的存款存到农协里,而这些存款最终会汇入农林中央金库。按照2023财年的数据,它的资产规模大约是5万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下,大多数银行的存款利率都趋近于零,甚至出现过负利率,但农林中央金库的综合存款利率是0.5%,这就使得它很难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赚钱,因为它获取存款的成本要比别的银行高。因此,为了寻找收益,它开始投资海外资产,尤其是美债。根据农林中央金库2023财年的数据,证券投资占其整体资产的44%,贷款仅占18%。这样的投资占比远高于它的日本同行。而在其具体投资里,超过6成是海外债券,并且以美债为主。美债本身并不是一个风险很高的投资品类,但如果下重注,风险也会被放大。农林中央金库的境遇就印证了这一点。
2022年,美联储开启了一轮很猛的加息周期来抑制通胀,迅猛的加息让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大幅上升,债券价格大幅下降。此时,农林中央金库预估接下来美联储会降息,于是购买了大量短期美债,等着降息之后这些债券的价格上涨。但是降息迟迟没来,与此同时,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持续下跌,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始终高企,最终农林中央金库不得不割肉止损。
理解了农林中央金库巨亏的逻辑,再来看看米价上涨的逻辑。简而言之,日本米价上涨的表面原因,是流通渠道的大米数量减少了,尤其是以农协为代表的大批发商,它们从农民那里买到的大米少了,而另一方面,当年的大米实际上是增产的,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大米被囤积起来。而这一行为的起点,是一些意外因素带来的米价上涨预期,这些因素包括外国游客激增、能登半岛地震带来的恐慌等。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米价大幅波动的核心原因,是日本长期的大米减产政策。日本的大米一直自给自足,并且按照耕地的面积和产量来看是供大于求,这在历史上曾造成米价大幅下跌,农民损失惨重。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维持米价稳定,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根据他们测算的大米的市场需求量,不断要求农民减少大米的耕种,同时给予减耕的农民补贴。此举保证了农民的高收入,也让米价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此外,近几十年来,小麦等其他主食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大米的消费量持续下滑,所以实际上的减产也一直在延续(官方政策2018年已被废止)。这就使得日本大米的供需一直处于一个人为控制的微妙平衡。在平时,这种平衡有益于市场,可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并带来巨大波动。比如这一次,其实日本大米当季的产量是高于前一年的,但米价不降反升,而且前述的表面涨价因素也早已平息,但囤积大米的情绪一旦发酵,就可能产生数倍于供给量波动的价格波动。就像将一些小小的石子投入一个接近满溢的水缸,也会激起很大的波澜。
在了解这些事实后,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农林中央金库的巨亏和大米涨价本身并不存在关联。因为农协只是大米的经销商,米价的终端价格上涨并不会给它带来明显的利润上涨。而且,农协作为一个半官方组织,其进货量是公开信息,如果囤积居奇,通过抬高米价盈利,它应该多多囤货,但实际上,它2024年的大米进货量是同比减少的。
那些一句话新闻之所以把这两个信息结合起来,无非是一种简单的阴谋论,满足的是一部分人对于所谓“邪恶大资本”的想象。
回到最初的起点,既然大米的价格上涨是因为日本政府的减产政策,那这个政策本身是否可以改变?比如用大米出口来取代人为减产,也就是让市场的供需关系自我平衡。但是长期的路径依赖,让日本政府始终没有把大米出口作为主流政策。日本政府也好,日本农协也好,它们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政策,保障日本农民长期稳定的利益—关键是长期和稳定。这种政策倾向多少也与自民党的基层政治有关。这就使得它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经过验证的、可控的、主导权在自己手中的工具。相比于出口,人工减产就是这样一个工具。这是一种保守的政策倾向。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在2022年后依然押注美债,本质上也是一种保守的选择,或者说是对既定方针的惯性,但风险也往往蕴藏其中。商业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