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屏里的AI应用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首屏,AI,应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25 11:17
记者/吴洋洋编辑/王杰夫美编/车玲玲
我的手机首屏能摆放30个App,这些App中的大多数长年地位稳固:通讯录、行事历、照相机、看天气的软件、时钟、地图、播客、音乐播放器、邮箱、录音机、支付工具、日记本、读书应用,此外还有几个常翻阅的社交应用。这些App让我的手机看起来一点都不AI,好像一切都还停留于上个时代。
但其实,我已经很努力想要“提拔”一款AI应用加入我的首屏了。每当有新的AI应用上线,我下载下来之后都会先把它们放在二屏,一来方便找到、试用,二来方便我观察自己每天打开它们的频次。首屏实在位置有限。所以,除非开始依赖哪个应用,我才会想尽办法给它在首屏中找个位置—通常是替换掉手机自带的那个设置App—否则这个新应用可能连二屏的位置也会失去,进入第三、第四屏幕的长尾队列。
AI大火两年以来,不少聊天机器人、个人助手都在我的手机二屏上停留过,但达到我的“个人DAU”(DAU指日活跃用户数,通常用于评估产品的日常使用情况和用户黏性)水平、通过考察期的AI应用并不多。
ChatGPT和Claude都曾进入过我的个人首屏,但因为担心联网不便造成封号风险,我很快就不在手机端使用它们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款AI应用再挤进过首屏,直到DeepSeek出现。但它的服务器实在太忙了,于是,今年2月腾讯元宝宣布接入DeepSeek模型后,我又迅速把DeepSeek App从首屏移走,换成了元宝。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个人用户接触AI以来的产品选择模式。现在,我的首屏有3个App来自腾讯,一个微信,一个微信读书,还有一个就是腾讯元宝。
腾讯的确抓住了一个好时机,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了大量AI用户。根据腾讯总裁刘炽平3月19日在2024财年财报电话会上披露的数据,腾讯元宝2月至3月日活激增了20倍以上,成为中国DAU排名第三的AI原生应用。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4日,DeepSeek、豆包、元宝的日活跃用户,分别为4885万、2947万、797万。两个月前,元宝的月活跃用户还只有211万。而获得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腾讯积极拥抱了DeepSeek这一开源模型,而没有像其他大厂那样介意它不是自研的。
外界对腾讯作为一家以产品能力著称的公司存在诸多期待。3月下旬,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发帖称,马化腾在凌晨1点左右回复了其对元宝提出的产品建议。甚至有网传图片显示,腾讯进入了更低线的乡镇市场,为推广元宝使用了刷墙广告。这两则消息未经证实,但它们的大量传播本身表明了外界对腾讯快速迭代产品的期待程度。
腾讯也在满足这些期待。自2月宣布接入DeepSeek后的35天内,腾讯元宝的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在应用市场共提交了30个版本的更新。整个腾讯集团都在为元宝的推广助力,从微信搜索到九宫格下载入口,甚至朋友圈广告,都为推广元宝大开绿灯。根据AppGrowing披露的数据,仅3月前8天,元宝的广告投放金额就达到2.47亿元,超过豆包和Kimi在截至3月8日的整个第一季度分别投放的0.83亿元和1.51亿元。
但就像开头提到的我的产品选择模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样,很多人都对不断出现的AI应用没有忠诚度。QuestMobile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腾讯元宝与字节豆包的用户重合率超过了40%;并且,他们调研发现,83.5%的用户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仅使用一个综合类AI原生应用,会同时使用两个的用户只有13%,同时使用3个或以上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这一幕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去年视频生成公司Pika刚发布产品时一下子涌入的200万用户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此前基本上都是另一家视频生成公司Runway的用户。
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个阶段,一个产品的日活水平除非能迅速超过既有市场的第一名,就像DeepSeek在今年春节期间所做的那样,否则,这个产品就没有为市场创造新用户,而只是把这些用户从别人的产品转移到了自己的产品。当下一个能力更强的应用推出时,用户很可能再次大规模迁徙。
字节跳动已经体会过其中的苦楚。经过一年的大量广告投放,豆包成为去年用户规模最大的A I原生应用,月活突破7000万。然而DeepSeek客户端发布不到半个月,1月28日,其日活跃用户数就超越了豆包,随后在2月1日突破3000万—豆包的日活规模直到最近一次有数据可查的3月4日也没达到3000万。
今年开年以来,有关字节跳动在反思其AI战略的各种消息不断传出。它更换了基座模型的一把手,由有着Google背景的吴永辉接任。最新消息是其大模型团队在3月18日召开了全员会,提出要“专注提升模型的智能水平而非DAU”、打破各部门间的内部壁垒,并承诺进一步加大对AGI前沿研究团队SeedEdge部门的投入、持续招募具有潜力和好奇心的研究人才。
在重视基础研究人才这件事上,字节已经采取了实际行动。把吴永辉从Google挖来后不到一周,字节就把他放到了基座模型一把手的位置,取代已负责这部分业务近两年的朱文佳。而腾讯在基座模型的人才提升方面尚未有与产品层面相当的实际行动。
模型层的人才不足,无法确保基座模型首发时的领先性,是腾讯在大模型竞争中只能充当追随者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相信下一个时代技术巨头竞争的胜负手将紧紧围绕AI核心,那么对DeepSeek开源模型的拥抱和在产品端的整合,只能让腾讯暂时熬过资本市场的审视,喘上一口气,但距离帮它脱离危险区还远得很,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领先模型是否还开源。在模型即产品的时代,没有够强的基座模型就没有一切。更好的集成可能会让产品快速出圈、进入用户的首屏,但如果没有核心创新,产品被忘记的速度也会是极快的,比如Manus—你是不是已经记不起来它是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