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是个大问题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花粉,问题,患病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25 11:21
大概从到日本的第七年开始,花粉症成为每年春天折磨我的一大病症。喷嚏、鼻涕、眼睛痒等症状齐上阵的花粉症,已成为困扰日本民众的社会问题。根据日本耳鼻喉科免疫过敏感染者学会公布的调查数据,2019年时,日本的花粉症患病率已超过42%。
虽说近年来日本花粉症罹患率不断上升,但花粉症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病种。全球首次确诊的病例于1819年出现在一位英国医生的论文里。日本1961年首次报告了豚草花粉症,杉树花粉症则在1963年被首次发现。花粉症这个社会问题之所以迟迟无法解决,是因为它背后是一个牵涉颇多的产业难题。
如今很多科普文章早已讲述了花粉的各种构成—花粉不仅仅来源于花朵,树和草产生的轻巧的风媒花粉,才是造成花粉症的关键元凶。在日本,最典型的两类花粉“刺客”来自杉树与扁柏的雄花。
杉树与扁柏都是日本常用的木材。编纂于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中曾记载,“杉树、樟树用于造船,扁柏用于宫殿”。在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住宅建设对木材的需求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战时及战后的过度砍伐导致大量山地荒废,所以日本就开始推进绿化运动,在采伐天然林留下的荒山推进人工林种植。杉树与扁柏都属于成长速度快、易加工、用途广泛的经济树种。这样发展至今,日本有大约4成的森林是人工林,其中又有超过4成是杉树林,接近3成是扁柏林。
问题也就出现了:人们原以为需要大量木材,但实际上,市场永远会调节需求的走向。虽然日本本土森林覆盖率达到2/3,但最近几年,日本的木材自给率都在百分之三四十之间,这意味着,每年日本还要依赖海外进口木材。日本进口木材倒并非是为保护本国森林,最初是因为海外进口的木材价格低于日本本国的木材,因此市场偏向了性价比更高的那一方。加上日本林木品种有限,海外丰富的品类也可以进一步满足日本市场的用木需求。到了1990年代,由于日本住宅建设数量减少,施工方式也转向钢筋等非木结构,日本市场的木材需求量大幅降低,国产木材价格开始低于进口木材。行业赚不到钱,加上高龄化和少子化加剧,造成日本造林工人不足,2020年只剩4.4万人,仅为30年前的一半。尽管如今伐木已实现机械化,但种植仍主要依赖人工,然而这一行劳动强度大,人员流失严重。
日本负责林业发展管理的林野厅倒是希望能够推进人工林的砍伐,它在2009年提出过一个森林林业再生计划,目标是让木材自给率可以提升至50%,积极利用已有的这些人工林资源,并改善林业的雇佣情况。但实际上,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栽种的一些杉树和扁柏,哪怕已经成长至合适砍伐和出货的树龄(杉树35至50年,扁柏45至60年),砍伐工作也没有得到充分推进。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不高,砍了树也不赚钱,所以人们宁愿将它们放着;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持续生产优质木材,需要耗费人工去做修枝与间伐,但工人不足无法推进;还有就与历史原因有关了—在推进植树造林的年代,一些杉树被种到离道路很远的地方,因地理位置过于偏远,砍伐反而成了不划算的事。最终,这些木材未被充分利用。
这些留存的已成材的杉树与扁柏,就此成为目前引发花粉症的元凶。日本林野厅在向民众科普花粉到底从哪里来时解释说,虽然杉树开始及停止释放花粉的树龄尚不明确,但杉树种植十几年后开始长出雄花,从树龄达到20年开始,花粉量会显著增加。如今在东京西边的多摩地区,有大约3万公顷的杉树和扁柏林树龄均超过30年,正处于花粉释放量较高的阶段。
专家们也意识到,冲动地组织人力砍树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即便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目前日本森林的龄级结构显示,50年以上树龄的森林占比最多,这些森林已经进入了适宜砍伐的阶段。然而,由于林业回报低,工人少,日本已有超过20年不怎么造林,导致20年以下树龄的森林非常少。如果现在大规模砍伐50年以上树龄的森林,那么30年后可供砍伐的森林将几乎消失。
单纯采伐还会导致山体裸露,可能会引发水灾或山体滑坡。不仅如此,老问题依然存在:砍下的树木也必须得到有效利用。鉴于以上种种问题,人们必须制定砍伐计划与替代树种的植树计划,同时扩大木材需求,最好还能想办法抑制花粉飞散—但这种药剂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东京都针对花粉的政府举措始于2005年。当时的都知事(相当于中国的市长)石原慎太郎首次罹患花粉症。那时,日本花粉症患病率大约是每六人中有一人,石原慎太郎判断,“这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所以他主导设立了跨部门的对策总部。目前,对策总部由东京都政府包括产业劳动局、环境局等在内的14个局组成。
重新种植和间伐,是抑制花粉的两个重要的控制手段。东京都的做法是,一方面砍伐适合林业经营(例如靠近道路)的“生产林”,产出木材,然后在砍伐后的土地上种植新品种苗木,这些新苗木的花粉释放量预计可以减少至传统杉树的1%。至于被定位为“保全林”的偏远山区,则通过大幅间伐杉树和扁柏,增加森林中的阳光照射量,促进阔叶树的生长,最终减少杉树花粉。
在促进植树这一点上,最初日本林野厅的逻辑是,既然立木(在林地里活着、尚未伐倒的树木)的价格是从原木价格中扣除采伐和运输成本后的金额,因此,如果降低采伐和运输成本,就能提高立木价格,从而促进再造林。所以,林野厅向采伐业者提供补助让他们能引进高性能机械。
政府补助降低了采伐业者的成本,过去一些无人问津的立木也开始有人采伐,原木产
量因此增加。市场上的原木供给增加,价格就会下跌,对作为原木原材料的立木的需求也会减少,立木价格随之下滑。采伐业者规模扩大后,成为立木市场的垄断买家,又压低了立木价格。此时,林地所有者的收入将进一步被压缩,他们就更没有动力去再造林了。所以这个政策导致既有的树被砍了,但是要补种的树没种上。
学者们开始质疑,这种方法是不是饮鸩止渴。所以直到现在,怎么对待花粉量巨大的森林、存下怎么砍、替代的苗木怎么种,都是争论不休的大问题。要在东京推行再造林事业也不容易。截至2022年3月,实际完成的植树面积仅为751公顷,不到计划目标的1/10。而且,保全林的间伐措施每年可以推进数百公顷,生产林的重新种植措施每年只能推进数十公顷。
到了2024年,东京换了一种思路,介入了林地所有者的经费问题。政府通过一个公益财团去推进40年树龄的杉树、扁柏的采伐与收购,同时鼓励林地所有者种植花粉量少的杉树、扁柏品种—这些树种的经济效益仍在。财团会负担、补助各种种植管理运营费用。目前人们还在等待这些政策效果的验证。
在考虑扩大木材需求这个目标时,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1990年代之后,日本人对和室的需求大大降低,所以,不带木节的整块板材的需求量也变少了。经历过几次大地震后,比起外观,人们也更注重木材在强度、精度上的表现。这样,能提升上述效能的木材干燥性就成为评判木材优劣的新基准。
在此基础上,碳中和是一个好的话题切口。与钢筋混凝土相比,木材在制造、加工和施工过程中所需的能量更少,因此在碳中和方面更具优势。在中高层建筑中采用木质结构正成为时兴的研究与实践领域,日本政府也愿意为木造公共建筑提供补助。在本地调配木材也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卡车排放的二氧化碳。
从考虑控制问题的源头开始,花粉症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了。一旦问题长期化,社会也会进入“对症下药”的结果处理领域。当空气、水都成为需要处理的对象,标注着“花粉对策”的商品纷纷入场,一些新的生意也就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