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的教师减负:AI时代的新挑战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视野,教师,挑战
  • 发布时间:2025-05-02 17:00

  文|赵健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课堂掀起一场革命。它承诺解放教师的双手:AI设计教案、分析学情、出卷阅卷,甚至模拟师生对话来提升备课精准度。教师使用AI工具变革课堂的故事俯拾皆是:我国有教师借助课堂智能分析系统5分钟生成学情报告,瑞典教师用语法纠错工具优化学生作文反馈,新加坡的AI教育机器人开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无界学院”(Unbounded Academy)将面向4—8年级学生开展每天2课时的完全由人工智能教授的标准科目课程……然而,在这些看似提高教学效能、为教师减负的教育场景背后,一直回荡着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警告:“我们发明了节省时间的工具,最终却发现自己被这些工具驱赶,陷入更深的‘时间贫困’。”

  一方面,和以往历次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冲击相似,教师疲于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不断迭代的新工具,陷入“学不完、跟不及”的“技能焦虑”;另一方面,即便AI技术能够提供显性的教学效率红利,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教师负担的隐性转移。当智能系统为乡村留守儿童朗读课文,但只有教师能听懂方言里的思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显示,瑞典教师在用AI工具提升备课效率的同时,发现其对情感表达类文本的误判率达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球调研显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因AI教案中出现“数字殖民化”倾向(即训练数据偏重发达国家案例),每周被迫追加额外的时间进行本土化调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教师对生成内容的主动修订权。法国2023年通过《教育数字伦理法案》,明确规定“AI不得替代教师的核心决策”。这些都是在AI介入课堂生活后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这些素养不仅关系到技术赋能课堂能否抵达育人的本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付出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学习与教研,增添了新的隐性负担。

  全球教育界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减负不在于用机器替代教师的工作,而在于让教师在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扮演好“不完美的人文守护者”的角色。基于这样的认识,芬兰的教师能力认证体系不再考核技术操作,转而培养“算法偏见识别”与“人机协同设计”等高阶素养。在中国,我们鼓励生物教师使用AI模拟植物光合作用时,也要把视线从屏幕上抽离,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进菜园,感受和测量真实的光照强度,揭示算法模型中简化掉的温度变量;我们不仅要培训历史教师用文生图工具生成历史场景插图,也要帮助他们识别图像中的文化刻板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示恰如其分:“当AI接管知识传递,教师的价值将取决于其培育批判思维、情感联结与伦理判断的能力。”唯有当政策、伦理与人文价值形成合力,这场技术革命才能兑现其解放教师的承诺。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