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匡仁政
伴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重任的“创意造物”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兴趣浓厚,但在自主设计作品时却面临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
模仿学习,萌芽“造物”自信。模仿学习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无论是科学领域的巨匠还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他们最初的成功大多源于对前辈或优秀作品的模仿学习,而创意“造物”也多是从模仿生活中的智能产品开始的。简单、功能单一的生活实例模仿,可帮助学生分析原理、了解结构,提升兴趣与成就感。
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各种智能实例带到课上,让学生分析原理、搭配硬件传感器、简单编程、再现功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每当学生成功点亮了LED灯、模仿制作了环境检测仪、手速测试器、计步器时都非常开心,一次次的成功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带来了自信。
功能重组,巧指“造物”方向。利用单一的传感器进行模仿“造物”,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单个传感器的使用,为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但长期的模仿学习,会带来老师无课可讲、学生陷入“炒现饭”的循环,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慢慢失去兴趣。为此,在“创意造物”课程中单一传感器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学过的内容,尝试多个传感器的组合,探索其结合在一起能否实现新的功能。
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设计有的是艺术工艺品,有的是生活用品或学习工具的改良产品,科技感十足。老师让学生们拿出纸和笔,将自己的想法用简图呈现出来,并在班上交流、展示,一节课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向。
巧编教材,激发“造物”活力。创新设计,不能只是停留在纸质层面,课后教师将学生们评选出的可操作性的设计,编制成课程目录并请学生作者署名,形成教材在课堂组织学习,让学生的设计从抽象思维走向具象实物,通过智能传感器与编程实现了造物的可能。
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进入了“教材”,别提有多高兴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课后,更多的学生不停地观察、思考、实践,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设计也能被写进学校的“校本”教材。通过这样的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思考的积极性。
创新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创意造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华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