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使用与健康心态的维护和引导

  文/ 宋 娟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从线上学习、娱乐社交到信息获取,网络提供了海量资源和便捷的渠道。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作用。本文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的益处,避免其弊端,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网络引发的不良心态

  1. 信息焦虑与过载

  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青少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难以精准筛选和甄别。过量的信息涌入,导致大脑时刻处于应激的“接收”状态,造成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而长期精神紧张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和日常专注度。

  2. 社交线上“异化”与线下“失语”

  社交平台本应用于拓展人际圈,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却衍生出新的问题。在线上,部分青少年通过美颜滤镜、虚拟形象塑造“完美人设”,追求他人的点赞与关注,以数据衡量自身价值,一旦数据不佳便陷入自我怀疑。在线下,部分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社交,导致现实沟通能力退化,面对面交流时会出现目光躲闪、词不达意的情况,甚至恐惧聚会、集体活动。

  3. 游戏沉迷致逃避现实与成瘾心理

  网络游戏凭借精美的画面、刺激的关卡和社交互动吸引青少年。部分青少年将游戏作为逃避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社交困难的“避风港”,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就感。长期投入其中会导致身体生物钟紊乱、视力下降;心理对游戏奖励机制成瘾,一旦离开游戏便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正常生活学习节奏被打破。

  网络的积极赋能

  1. 知识拓展与自主学习“新引擎”

  在线课程平台汇聚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从名校公开课到小众技艺教学,青少年可以根据兴趣跨学科、跨地域探索知识。例如:编程爱好者可以跟随硅谷名师系统学习代码编写;历史爱好者可以穿梭于虚拟博物馆,细究文物背后的故事。线上平台的推广激发了许多青少年自主规划学习路径的热情,有利于培养深度学习习惯,提升自我驱动力。

  2. 创意表达与身份认同“孵化地”

  自媒体、短视频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绘画、音乐、手工创作等内容得以分享传播。青少年群体借此找到“同好”,形成紧密的社区。

  3. 社会参与和共情能力“助推器”

  网络公益众筹、志愿活动宣传等活动让青少年关注社会热点,远程参与环保、扶贫项目。通过投身爱心捐助、宣传倡议等行为,青少年得以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理解他人、奉献社会的积极心态。

  青少年使用网络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

  1. 家庭层面:“数字契约”与陪伴引导

  家长与青少年可签订“数字契约”,明确上网时长、用途范围,奖惩分明且共同遵守。平日应增加亲子“无网时光”,如散步、烹饪、阅读分享,以建立稳固的情感纽带,引导孩子倾诉网络趣事或烦恼,给予网络社交、信息甄别等实用建议。

  2. 学校范畴:素养课程与多元社团

  开设网络素养必修课,教授信息检索筛选、网络伦理、防沉迷技巧;心理课堂融入网络心理剖析案例,引导正视网络情绪。同时,组织摄影、科创、文学等多元线下社团,呼应线上兴趣,转移网络依赖,让青少年在现实互动中收获成就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