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彩良 郴州市第三中学
在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在师生之间搭建一座心与心的桥梁,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状态以及人格塑造,还关乎着整个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尊重是基石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在数学和科学课程上表现突出;而有的学生则富有创造力,在艺术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如组织班级活动时,让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设计海报,让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策划合唱节目。
2.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青春期阶段,学生的自尊心尤为强烈,若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对其进行言语攻击或体罚,易使学生心理遭受挫折。面对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教师应该以温和且坚定的态度指出错误并引导改正。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喧哗影响了教学秩序,教师可以说:“你此刻或许是因为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感到十分兴奋,但是在课堂上我们需要遵守秩序,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有效学习。所以,能否请你先安静下来,等课后再与我分享你的想法呢?”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3. 尊重学生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教师不应该随意窥探学生的隐私。例如:不能在没有得到学生允许的情况下查看他们的日记。教师要想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如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询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沟通是关键
1. 积极倾听
教师要学会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向教师诉说自己的烦恼或者想法时,要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听,并且在倾听的过程中,通过点头、眼神交流等方式给予回应。例如:一名学生向教师倾诉自己与父母关系不好,并为此感到苦恼,教师可以一边倾听一边适当表示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
2. 有效表达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语言应简洁明了、浅显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难懂的词汇;同时,表达要有针对性,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解释作业中的难题时,不能只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根据学生当下的知识储备情况,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探索解题方法。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保持温和、亲切,营造易于学生亲近的氛围。
关爱是纽带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可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额外的学习辅导。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拓展学习资源,如推荐课外书籍、参加学科竞赛等机会,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