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5G 技术在4K/8K 超高清直播系统中的应用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超高清视频,网络切片,边缘计算
  • 发布时间:2025-05-09 14:04

  文/郭传程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4K/8K超高清视频的传统传输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分析了5G技术在4K/8K超高清直播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5G技术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以及4K/8K超高清视频的技术参数,重点探讨了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上行链路增强、网络编码与智能传输等关键技术在直播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5G技术 超高清视频 网络切片 边缘计算

  5G 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有超强的连接能力,且5G 技术在连接过程中能够同时连接的数量也非常多,根据实际的调查数据显示,5G 技术能够实现1 平方千米以内连接近100 万个物体。然而,超高清视频所需的巨大带宽和严格的传输时延要求,给现有网络架构带来巨大挑战。5G 技术凭借其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深入探讨5G 技术在超高清直播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其关键技术要点,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其应用效果。

  一、5G技术的特点

  5G 技术凭借其突破性的高带宽能力,在理论峰值下行速率可达到20Gbps,上行速率可达10Gbps,这远超4G 网络的传输能力。在实际应用场景中,5G 网络可以为单用户提供稳定的100Mbps 以上的下行速率,在热点区域甚至可以达到1Gbps。在频谱资源方面,5G 技术采用了毫米波、中频段等多频段协同工作的方案,频谱范围涵盖了sub-6GHz 和24-52GHz 等不同频段[1]。

  5G 网络的端到端时延最低可达1 毫秒,相比4G 网络的20 毫秒有了质的飞跃。这种超低时延特性主要得益于5G 新空口(NR)技术的革新,包括更短的传输时间间隔(TTI)、灵活的帧结构设计及新型的信道编码方案。低时延特性的实现还依赖于5G 网络的分布式架构设计和边缘计算能力。通过将核心网功能下沉到边缘节点,以及采用用户面功能分离(CUPS)技术,5G 网络可以实现数据处理的本地化,显著减少传输路径,从而保证超低时延性能的稳定发挥。

  二、 5G+超高清直播系统关键技术要点

  (一)网络切片技术

  通过在统一的物理网络基础设施上,构建多个逻辑独立的端到端虚拟专用网络。在超高清直播系统中,可以为视频传输业务配置独立的网络切片,提供确定性的网络服务质量保证。具体来说,超高清直播专用切片可以配置高达1Gbps 的带宽资源,端到端时延控制在10ms 以内,业务可靠性达到99.999%,这些参数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灵活调整。通过网络切片管理功能(NSMF)和网络切片子网管理功能(NSSMF)实现对切片资源的精确控制和动态调度。

  (二)边缘计算技术

  在超高清直播系统中,边缘计算节点可提供3——5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的计算能力,支持实时视频编解码、转码和内容处理。采用基于Docker 的轻量级虚拟化技术,单个边缘节点可同时处理4——6 路4K 视频流或1——2 路8K 视频流,处理时延控制在20ms 以内[2]。边缘计算节点通过MEC(移动边缘计算)平台实现资源调度和业务管理,支持应用的快速部署和弹性伸缩。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每个边缘节点配备20-40TB 的高速缓存,支持NVMe 固态硬盘阵列,顺序读写速度可达3GB/s。

  (三)上行链路增强技术

  5G 基站支持64T64R 或更高规模的天线阵列,通过空间复用最多可支持16 个空间流的并发传输。在毫米波频段(24.25-52.6GHz),单载波带宽可达400MHz,通过载波聚合最高可实现2GHz的传输带宽,为超高清视频提供充足的上行传输通道。

  采用高阶调制编码方案(最高支持256QAM),并结合LDPC 编码和极化码,可使频谱效率达到15——20bps/Hz。通过上行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技术,确保边缘用户的上行传输质量,信噪比维持在15——20dB 的较高水平。

  (四)网络编码与智能传输技术

  网络编码技术采用先进的H.266/VVC 和AVS3 编码标准,在保证相同画质的情况下,可使码率较H.265 降低40% 以上。系统支持多种编码参数配置,可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编码速率,4K 视频的编码延迟控制在50ms 以内,8K 视频控制在100ms 以内。通过分块编码和并行处理技术,单台编码器可同时处理多路超高清视频流,编码性能可达到400fps@4K 或100fps@8K[3]。

  采用基于AI 的智能传输技术,通过实时分析网络状况,自适应调整传输参数。通过前向纠错(FEC)和选择性重传(HARQ)机制,将传输丢包率控制在0.01% 以下。

  三、 5G技术在超高清直播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一)直播场景应用架构

  5G 超高清直播系统的端到端架构主要包括前端采集、传输网络和后端处理三大部分。在前端采集层,通过5G CPE 或专业终端连接4K/8K摄像机,支持多机位同步采集。专业终端可实现音视频信号的预处理和初步压缩,其中视频采用10bit 色深编码,支持HDR,可选择H.265/HEVC或H.266/VVC编码标准,音频支持5.1或7.1声道。

  通过就近接入的边缘节点进行视频处理和分发。在大型活动直播中,可同时支持8-12 路4K 视频流或2-3 路8K 视频流的并发传输,通过智能负载均衡确保每路视频流的传输质量。

  例如:在广州亚运会的体育赛事转播中,湖南广电采用了基于5G 的新型IP 转播方案,通过部署12 台4K 摄像机进行多机位拍摄,经由5G专网传输至现场指挥中心,实现了赛事精彩瞬间的多角度呈现。

  (二)信号采集与处理

  每个采集点配备5G 专业终端,内置高性能处理器可实现4K 视频实时编码,编码延迟控制在50ms 以内。通过北向接口与导播系统对接,支持远程调度和参数配置,可实现摄像机的云台控制、焦距调节和色彩校正等功能。

  信号处理采用流水线架构,包括视频预处理、编码压缩和协议封装三个阶段。预处理阶段进行画面降噪、色彩空间转换和分辨率自适应;编码阶段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码率,支持CBR和VBR 两种编码模式;协议封装采用SRT 或RTMP协议,内置FEC 机制,确保传输可靠性。系统还支持备份链路机制,在主链路出现故障时可快速切换到备份链路,确保直播不中断[4]。

  例如:某大型钢铁企业引入5G+ 超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在高炉、转炉等关键生产环节部署20 余台工业级4K 摄像机。每台摄像机配备边缘智能分析单元,可实时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等关键指标。

  (三)传输与分发系统

  传输系统基于5G SA 网络架构,采用端到端网络切片技术,为超高清直播业务提供独立的网络资源。通过UPF 下沉部署,减少传输路径,实现端到端时延优化。系统集成了智能路由技术,可根据网络质量自动选择最优传输路径,支持跨区域负载分担和故障切换,网络可用性达到99.999%。

  内容分发采用多级缓存架构,在边缘节点部署分布式缓存系统,支持热点内容就近分发。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实现负载均衡和流量调优,有效减少网络拥塞。系统还支持多协议转换功能,在大型活动直播时,可通过跨区域资源调度。

  例如:南方电网在广东某500 千伏变电站部署5G 专网系统,采用端到端切片技术保障超高清视频传输。系统配置3 个网络切片,分别用于设备监控、无人机巡检和远程操作指挥。通过就近部署MEC 服务器,实现视频流的本地化处理和分发,端到端时延控制在15ms 以内。

  (四)播出与呈现

  播出系统采用云化架构,支持多机房协同工作,主要功能包括多画面监看、节目切换、特效叠加和实时转码等。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可实现自动场景切换和画面追踪,减少人工操作。通过ABR(自适应码率)技术,根据终端性能和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码率和分辨率。集成了低延迟解码技术,端到端延迟可控制在1 秒以内。此外,系统还提供互动功能接口,支持实时弹幕、直播连麦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观看体验。例如:在2024 年春晚直播中,央视采用5G+8K 超高清制播系统,在多个分会场部署8K 摄像机,通过5G 专网回传至北京总控制中心。直播过程中,系统处理多路8K 视频流的同时,为不同终端用户提供4K/2K 自适应码率服务,全程在线观众突破9 亿,端到端延迟稳定保持在800ms 以内,创下了国内超高清直播系统的新纪录。

  四、结语

  5G 技术的发展为超高清直播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不仅解决了传统有线传输系统的诸多限制,也为内容制作带来更多创新可能。通过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5G 超高清直播系统实现了高质量、低延迟的端到端传输。未来,随着5G 技术的持续演进和超高清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观众带来更加优质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 古志勇.5G 与超高清直播的融合应用研究[J]. 电视技术,2024,48(11):186-188.

  [2] 吴晓亮.5G 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20):25-27.

  [3] 王璇.5G+8K 移动直播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 电视技术,2024,48(10):207-209.

  [4] 任一铭. 融媒体视域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1(22):133-135.

  (作者郭传程系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工程师)

  责任编辑:苗权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