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动听的“琴瑟”

  • 来源:奇妙博物馆
  • 关键字:古代,流行,七弦琴
  • 发布时间:2025-05-09 19:35

  文/ 齐吉祥

  如果你找一找包含“琴瑟”这个词的成语,一定能找出好多,如琴瑟和鸣、琴瑟相调、琴瑟和谐、琴瑟和好……它们大多都有非常美好的寓意。那你知道琴瑟是什么吗?最早它们代表的是两种弹拨乐器。

  琴,专指古代流行的七弦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古琴”。

  瑟,一种拨弦乐器,形状与琴类似,但有25 根弦。3000 多年前的音乐

  古人是什么时候发明和制作出来琴和瑟的呢?至今我们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若按古代文献记载,它们是由伏羲、神农等圣贤发明的。然而,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与琴、瑟相关的物品,甲骨文中也没有“琴”“瑟”两个字。直到3000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诗经》中终于出现了“琴瑟”,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弹奏琴、瑟已是当时人们的重要活动。接待宾客,一般都少不了琴、瑟的表演。

  《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说的是椅树、桐树、梓树和漆树都是制作琴和瑟的原材料。从这些资料我们推断,琴、瑟应该有3000 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研究告诉我们,桐木纹理直,用它做琴、瑟的面板,不易变形;而梓木较硬,用它做底板,共鸣效果好。古人虽然不掌握科学原理,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规律和方法,算是“实践出真知”了。

  千年古琴促佳话

  琴、瑟采用木材制作,很难长久保存,但我们目前能见到的古代的琴、瑟实物,只比《诗经》中的记载稍晚一点儿。2014 年,湖北省枣阳市春秋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琴、瑟,距今有2700 年。正如《诗经》中所说,它们都是木质的,表面涂有黑漆。

  1972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汉代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二十五弦瑟,同时还出土了一组奏乐俑呢,一共有5 个木俑,其中就有3 个鼓瑟木俑。它们一个个眼神专注地盯着瑟的弦,双手做鼓瑟状。可以说,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鼓瑟师了。

  除了出土实物,民间流传、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琴,属于唐代。有资料记载,我国各地收藏唐琴17 张,在日本等国也有相关收藏。《故宫国宝100 件》一书中,就讲了一张唐至德元年(756 年)制造的“大圣遗音”琴,它已经1000多岁了。唐代木质的琴,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能演奏,给人以悦耳的听觉享受,这称得上是奇迹了吧。

  说到唐琴演奏,还有一段增进国际友谊的佳话呢。那是在2024 年, 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会晤,他们临水而坐,观景品茶,这时中国的一位古琴女演奏家用一张唐代的“九霄环佩”琴,弹奏了著名的古典乐曲《高山流水》。在清馨的茶香中,那悠扬婉转的琴声,显得格外动听,增强了现场的友好气氛。千年的古琴,在国际交往中还能发挥作用,真是厉害!

  琴、瑟“变形记”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惑:前面一直在说“琴瑟”,那在中法元首这次会晤中的弹奏怎么只有琴没有瑟呀?原来,这同历史上人们对琴、瑟的定位密切相关。

  琴和瑟在秦以前发挥的是礼仪功能,《左传》中说“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tāo)心也”。慆是喜悦的意思,也就是说最初人们弹奏琴、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礼仪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琴、瑟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琴只有7 根弦,一根弦要奏出不同的音响,要求弹奏者要掌握更高超的演奏技巧;而瑟有25 根弦,每根弦下还有支撑的弦码,形成一弦一码一音,弹奏时通过按、压、放等指法,就可以奏出想要的声音,相比琴的演奏要容易一些,可以说更大众化。

  这样一来,琴的演奏渐渐变得高雅、小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成语“左琴右书”体现的就是文人雅士清雅、淡泊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琴这么美好,它自然成为人们起名时的热门选择。在你身边的人中,是不是就有叫×× 琴的呢?

  高山流水遇知音

  现在你明白广州的这次演奏为什么只有琴了吧!此外,这次演奏的《高山流水》也有深刻的寓意。在它背后,有一个发生在2500 多年前“遇知音”的动人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位叫俞伯牙的音乐大师,来到今湖北汉阳的江汉之畔,那里正是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俞伯牙眼前是滔滔的流水,不远处又是巍巍的龟山,青山绿水相辉映的美景,一下就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禁不住抚琴弹奏《高山流水》。这时,一位砍柴的樵夫从龟山上走下来,恰好听到琴声,被琴声吸引,赶忙驻足倾听。琴声太动听了,所以他赞叹“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听到后极为惊喜,没想到自己遇到了知音,便赶忙和樵夫互通姓名,知道对方叫钟子期,虽是樵夫,却精通音律,很快俩人就成为朋友。

  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非常伤心,就到钟子期的墓前再次弹奏《高山流水》,作为对好朋友的祭奠。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欣赏他,便在钟子期墓前弄断琴弦、摔破琴体,发誓今后永不再弹琴,即“摔琴谢知音”。从此, 人们再也听不到俞伯牙的琴声了,然而《高山流水》这部琴曲却世代流传下来。优美的琴声,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