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功能型党委破解“村居并行”管理难题
-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功能,管理,难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6 19:10
文◎门头沟区永定镇党委]
门头沟区永定镇惠康、惠润地区是镇域面积最大的回迁区域,人员结构复杂,基础设施不完善,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2023年,为破解村居并行地区治理难题,永定镇党委成立惠康、惠润两个区域功能型大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多元参与为驱动、以群众诉求为切入口,把资源下沉到基层、服务下沉到基层、管理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能力,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2024年,两个地区大党委累计解决问题589个,与大党委成立前相比,惠康地区接诉即办解决率由47.54%上升至95%,惠润地区平均月诉求量下降60%,满意率提升至98%。
党建引领 强化组织共建
搭建平台,提升管理“质能环”。按照“地域相邻、便于工作”的原则,镇党委在惠康、惠润两个村居并行地区成立地区大党委,选派具有丰富基层经验的优秀科长和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大党委书记,以地区大党委为轴心,统筹村居事务,拓展社区治理参与主体,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村居之间从条块分割、单点发力转向步调一致、组团发展,共商共治解决基层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形成“一核多元,融合治理”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创新体系,拧紧治理“压力阀”。地区大党委书记列席镇党委会,将镇党委、镇政府工作部署精准传递到所辖各村居。在打造“红色为民风采园”党建品牌过程中,建立“镇党委—地区大党委—村居党支部—楼栋党员户”四级架构,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大党委有效延伸党的工作触角,实现多方联动、集群发力。
凝聚合力,架起民心“连心桥”。发挥地区大党委凝聚作用,充分整合调动村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党员志愿者等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环境治理、停车秩序维护引导等工作,激发居民群众自治积极性,实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多元有机结合。两个大党委成立以来,共同协调办结充电桩安装、车棚改造等民生实事120余件。
联合发力 实现资源共享
攥指成拳,解好治理“方程式”。地区大党委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新物业公司,统一物业管理,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规范、优质的服务。由于回迁社区没有公共维修基金,惠康大党委创新建立“物业共管账户”,协调物业公司,为惠康地区更换灭火器3215个,修复室内漏水房屋273套、室外屋顶25套,维修电梯51部,有效提升基础设施维修效率。
及时响应,锻造治理“新引擎”。为了消除消防隐患,地区大党委主动向前一步,统筹梳理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瘫痪、消火栓管网无水等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楼宇28栋,完成惠康地区消防除险工作,确保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小园一区社区突发的管道漏水问题,惠润大党委打破村居界限,对辖区内公共区域开展集中巡查,迅速协调物业公司、3个社区和6个村的应急力量组织抢修并入户安抚居民情绪,有效保障2000余户居民冬季供暖不受影响。
回应关切,唱响服务“交响曲”。地区大党委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强化主动治理主体作用,集中力量解决小区地库车位不足、学校上下学高峰时段停车需求大等问题。自两个大党委成立以来,大力实施地库维修工程,新建5个临时停车场,启用4528个停车位。村和社区强化沟通配合,通过规范停车位施划、加大文明停车劝导等方式,不断提升停车秩序管理能力,切实破解停车难题。
智慧互联 优化服务共融
数智协同,激活治理“内驱力”。地区大党委持续深化“红色为民风采园”党建品牌建设,发放便民服务卡1.5万张,方便群众遇事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以惠康地区为试点,探索智慧场景建设,将“揭榜挂帅”与“惠康有我”微信小程序结合,以“点单式”诉求解决机制满足群众多元化诉求,实现“一码解民忧”智能化接诉即办,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智慧建设,拉近治理“微距离”。惠康地区大党委积极探索将智慧技术嵌入居民生活,主动探索云上治理途径,通过“党建+大数据+村居服务”,以物联网技术为媒介,推动基层治理融入“智慧永定”建设之中,做到线上知民意,线下解民忧。升级联动地区监控摄像头及终端显示器,实现电动车进楼、火灾发生、人群聚集等态势感知提醒,打造能够辐射3个社区、7个村、7000余人的智慧治理模型,实现业主、物管、村居数据互通互联。
细化网格,推动治理“精细化”。以惠康地区为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原有网格,搭建一个指挥调度中心、四个重点工作板块、多个村居网格的“一中心、四板块、N网格”的智慧永定数智治理体系,探索网格化管理、集成式服务模式,推动建设“多网合一”的复合型网格,主动回应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数据、应用场景赋能,不断推动形成社区成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服务到家的工作体系,推动精细化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刘一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