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课程思政探索
- 来源:学术视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儒家,文化,探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4 15:20
石永浩
(山东财经大学 济南 250002)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传道授业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的战略举措,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应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力求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作为面向翻译硕士(MTI)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天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举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0317(2024)03-0072-3
DOI:10.12424/HA.2024.059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202403-072.html
一、《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课程思政实施背景
为推动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外语教师应着力提升育人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将育人理念融入外语教学,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格局,推动新时期人才培养行稳致远。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育才与育人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要注意兼容性和平衡性。(罗良功,2021:61-64)外语课程思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文秋芳,2021:47-52)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后者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系统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主要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无缝衔接,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和互补共生,从而避免思政内容硬性加入专业教学中,二者“两张皮”。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司显柱,2021:97-101)《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这门课程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优势,应挖掘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元素,将“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既要增强文化自信,又要提升面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和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能力,从而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重要的历史使命。
《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是为翻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习者鉴赏儒家文化代表性著作的英译本,侧重于翻译批评及翻译策略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析不同学术与文化背景的译者在翻译路径以及翻译思想上的异同,旨在使学生对儒家思想、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儒家经典英译以及对如何借助翻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文化典籍翻译实践和相关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课程内容设置
这门课程首先旨在通过对儒家代表性典籍的不同英译本加以比较和赏析来提升学习者的翻译批评能力,进而提升其翻译能力。首先是对儒家文化典籍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加以概述,使学习者明确课程学习的现实意义。然后各章分别以一部代表性儒家文化典籍为个案,比较和分析其不同时期、海内外不同译者的译本。涉及的典籍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易经》《三字经》《颜氏家训》等,除了这些典籍以外,还专设一章内容,赏析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对古代典籍和古诗词的引用及其英译。除了儒家典籍以外,《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英译本也会有所涉及,旨在使学习者对中国典籍文化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比较,更加深刻地理解儒家文化典籍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多译本比较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以《论语》英译本为例,赏析会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本,以及国内本土译者和海外汉学家群体的译本,从而使学习者能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译本比较和鉴赏,了解译者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的演变与差异。选取的赏析译本涵盖了国内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丁往道、赵彦春等人的译本,以及汉学家安乐哲、理雅各、金安平、刘殿爵等著名翻译家的译本。《三字经》则选取了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国内著名译者王宝童、赵彦春的译本。赏析中及注重译文正文的评析,也重视译者序跋、评论和注释等副文本材料,从而使学习者对译者普遍采用的深度翻译策略(thick translation)在文化译介中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
三、思政实施过程
翻译专业研究生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海外软实力的生力军,通过儒家文化典籍英译本的鉴赏学习,学习者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典籍文化,也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译介的文化意识和政治意识。该课程不在于文化灌输,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思辨能力,通过对典籍代表性英译本等以点带面的赏析,尤其是国内译者与海外汉学家译本的比较与分析,学习者对典籍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同的翻译立场等会有更深的理解,在其未来的翻译实践中,会有更为清晰的文化意识和更强的意识形态判断力。比如,在《论语》英译赏析中,学习者就发现汉学家译本中会融入西方的宗教和伦理等文化因素,意在通过这种翻译改写和操控实现其翻译目的,使中国文化典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脚注。在《孙子兵法》英译本中,学习者发现译者闵福德有意将“兵者,诡道也。”这一军事理念推而广之,将其曲解为中国人历来崇尚“诡道”,可能会对中国人的海外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在课堂讨论中,大家进而结合许渊冲、林语堂等著名译者的翻译,从译者姿态和文化荣耀等概念入手,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立场进行讨论。既学习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概念,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译介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即是“孝道”,儒家典籍中不少都是以孝道为主题。比如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孝经》这些都已经有多个英译本。在欣赏其英译本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反思这些流传已久的孝道故事应该如何译介,在当代语境中应该如何对其加以扬弃。译什么?如何译?这些都是翻译的基本问题。课堂讨论中学习者普遍认为“二十四孝”故事中“郭巨埋儿”这样的故事已不适合向海外讲述,而传统宣扬刻苦学习的“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故事等也存在明显的叙事合理性问题。传统文化译介应该与时俱进,不应不加鉴别地译介固有故事,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有些文本应根据当代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加以改写,避免引起文化误解。
教学中引入了一部译学界比较忽视的儒家文化典籍,即《颜氏家训》。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经典之一,由宋代儒学家颜师古所编纂。全书共计20 卷,内容包括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导,以清晰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了孝道、礼仪、诚信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颜氏家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被广泛视为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颜氏家训》的英译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末,是最早被译介到海外的典籍之一。其英译版本较少,迄今为止,《颜氏家训》共有三部完整的英译本,分别由早期留美华裔学者邓嗣禹(Teng Ssu-yu)、中国学者宗福常、哈佛大学华裔学者田晓菲翻译并传播到海外。邓嗣禹译本作为最早被翻译和传播到海外,在20 世纪起到了文化和学术的推介作用;宗福常译本作为21 世纪初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重点打造的中国文化经典典籍被翻译和推介,具有“普及化”的特点,译文简明流畅,通俗易懂,适用于普通读者;最新的是田晓菲译本,在海外出版。田晓菲13 岁就直接被北大录取到英美文学专业学习,在27 岁时就成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的中国文学教授,其丈夫是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她重点关注中国古典诗学、中古文本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中国文学等。由于田晓菲跨文化背景的独特优势,其译本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分析价值。
本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板块是习近平用典的英译,教学中不仅赏析用典的英译文,更为重要的回归和比较用典的原发语境和当下引用语境,通过这种二度语境化达到对文化典籍中名言翻译以及当下政治话语中名言引用翻译的双重解读,从而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主义思想的理解,同时也对政治话语翻译中如何实现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有所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资源,注重课堂互动,通过讨论和翻译练习等培养学习者思辨能力和文化译介能力。课程评价中注重形成性评价,以及思辨力和文化译介能力培养与考查,通过课堂互动、课外自主学习和作业等,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课程内容凸显人文性和多元化,坚持人文教育和多元人才观。
课程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深挖课程思政素材,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典籍文化同时,培养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加深了对中国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悟与认知。
课程把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发挥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人文素养涵养人心、培育人格、浸润思想、感召德行的育人功能,实现外语教育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践行多元智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课程加强顶层设计,修订课程思政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将各种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多维度、多视角接触各种思政元素,知识、技能和素养全面提升。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提高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实现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
结论
《儒家文化经典英译赏析》课程思政成效明显,学生对中国优秀典籍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明显提升,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翻译竞赛等。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海内外典籍英译资源,并将典籍英译学习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文化译介能力。未来将以这些资源为基础,构建双语语料库和案例库,为课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良功. 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 中国外语,2021(2).
[2] 司显柱. 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2).
[3]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2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