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熱潮,賦能澳門“旅遊+”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P,澳門,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4:53
本刊編輯
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與旅遊資源。然而,在全球化競爭與遊客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IP(文化智慧財產)賦能“旅遊+”產業,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文旅品牌,成為澳門發展的重要課題。
本期雜誌(6 月刊)《焦點直擊》欄目以“IP 熱潮,賦能澳門‘旅遊+’”為主題,旨在深入探討IP 經濟如何助力澳門突破傳統旅遊模式、推動產業創新升級,並挖掘澳門在文旅融合中的獨特優勢與未來機遇。我們邀請了立法會議員及文化企業負責人分享真知灼見,希望通過他們的專業視角剖析IP 經濟對澳門旅遊業的價值與挑戰,為澳門提供啟發性觀點。
在第一版塊,澳門立法會馬耀鋒議員指出,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本身就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特的魅力,非常適合打造自己的文化旅遊IP。他強調,只要好好利用這個優勢,結合創新思維和商業開發,文旅IP 就能為澳門旅遊帶來新吸引力,甚至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做到這一點,澳門可以參考一些成功的例子,把本地文化轉化成有商業價值的IP。政府應該牽頭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協調文旅、經濟科技等部門資源,定出短、中、長期的發展計劃,支持本地文創人才開發和推廣IP。
但他認為,長遠來看,必須培養自己的原創IP。例如,借助澳門的“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等品牌,結合明星、運動員或者大型活動(像全運會)來打造聯名IP。此外,可以善用科技、會展等多元合作,開發特色文旅IP,並透過“一中心、一平台”的優勢,把澳門故事推廣到葡語國家。
他進一步倡議,澳門需要平衡短期效益和長期發展,一方面引入國際IP 快速帶動人氣,另一方面持續培育本土IP,讓它們走向國際。同時,政府也該建立IP 評估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更多文創人才,讓澳門的文創經濟能夠持續成長。
來到第二版塊,中國澳門廣告展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畢志健指出,熱門IP 角色的文化影響力已成為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為例,澳門可借鑒這類IP運營模式,結合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打造更具國際辨識度的旅遊體驗。
他分析稱,澳門應整合世界遺產、藝術資源與現有旅遊項目,例如通過格蘭披治大賽車等國際賽事展示本地文化,或將電影取景地轉化為特色景點,以增強旅遊吸引力。同時,澳門需細分市場需求,結合親子互動、國際推廣等策略,推動旅遊業由傳統觀光模式向深度文化體驗轉型。
在文化呈現方式上,畢志健強調科技與創新的重要性。《清明上河圖》的數位化改造和韓國K-Pop 的全球化運營,均通過技術和互動策略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力。澳門可借鑒這些案例。若能結合自身歷史底蘊與創新手段,建立獨特的文化IP,澳門將能鞏固其“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的競爭力。
最後,他建議澳門的文化政策需平衡扶持與競爭,通過靈活的資助機制和動態考核,引導文創企業從政策依賴轉向市場化運作。同時,政策應差異化支持大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與中小微企業的優化升級,並在一定週期後實施“畢業機制”,促使產業優勝劣汰,確保資源高效轉化,最終形成可持續的文化產業生態循環。
進入第三版,澳門國際盛事促進會盧德忠會長強調: 澳門要突破“賭場+ 手信”的單一模式,關鍵在於發展知識產權(IP)經濟,賦予旅遊更深刻的文化內涵。政府需整合資源,重點培育1 至2 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同時應鼓勵企業與創作者合作,推出IP 主題餐廳、展覽等體驗項目,活化舊區與景點,讓澳門的文化資產真正轉化為經濟競爭力。
他指出,目前澳門IP 創作者面臨法律保護不足、市場機制不健全等挑戰,導致優質創意難以實現商业转化。政府應主導建立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包括加強法律保障、設立專業授權平台,並推動IP 與旅遊、零售業對接,形成“創作- 授權- 商业转化”的良性循環。政策支持不應僅限於補貼,而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商業體系,讓IP 能紮根本土文化,並透過旅遊消費實現持續發展。此外,他認為,澳門擁有潛力十足的年輕創作者,但缺乏產業化支持。要釋放這股創意能量,須建立從教育到市場的全鏈條扶持體系:培養IP 創作思維,提供實戰平台,並通過獎勵機制促進商業轉化。關鍵在於改變“文化部門單打獨鬥”的模式。
在最後的第四版塊,澳門佳作執行長與創意總監林子恩分享從海外求學工作到回歸澳門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通過創立“澳門佳作”和設計“梳打熊貓”IP,將國際視野與本土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條以商業設計傳播澳門獨特文化的道路。他將個人對藝術的廣義理解———視生活各領域的卓越表現為藝術———融入品牌創作,不僅突破了傳統設計框架,更透過色彩與象徵傳達了澳門中西交融的城市精神。最終展現出設計師如何以其專業作為文化橋樑,讓地方故事獲得創新表達與廣泛共鳴,實現藝術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雙重意義。
在林子恩看来,澳門發展文化IP 的優勢在於其濃縮型城市特性與龐大旅遊客流,這為文化品牌提供了高密度的傳播環境;但同時面臨產業結構單一、博彩業推高社會成本,以及在地青年因長期安逸環境導致的進取意識不足等深層挑戰。
他呼籲文化從業者應當擺脫被動等待扶持的心態,轉而以專業實力和主動擔當把握發展機遇。並指出文化產業的生存法則:真正的成功不在於規模擴張,而在於專業能力與永不言棄的韌性。當創作者超越商業成敗的計較,以近乎匠人的執著累積專業資本時,反而能在逆境中贏得更深層的行業認可與跨界合作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