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记者转型路径探究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新媒体,路径,探究
  • 发布时间:2025-06-27 21:52

  文/韩建文

  摘要: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特性让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发生转变。因此,广播新闻记者不仅要面对信息过载的挑战,还需要在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变化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进行自我转型和创新。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广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广播新闻记者角色的转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应对这些挑战等方面,探讨广播新闻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采编创新路径,以期为推动广播行业的持续发 展 关与键转词型:提新供媒参体考 。广 播 新闻记者 采编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需要具备全媒体运营的能力,不仅要参与新闻策划、制作和发布,还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来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要求。同时,记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者,更是内容的运营者及话题互动的参与者。受众对新闻的要求逐步从单纯获取信息转向参与内容产生,因此广播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对新兴技术和多平台的传播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根据受众需求创新报道模式。

  一、广播新闻记者在采编中的角色转型

  (一)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广播新闻记者从传统的记者逐步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不仅意味着新闻采编工作内容的变化,更代表着新闻记者在新闻生产链条中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在传统的广播内容生产模式中,记者通常专注于信息采集和编辑,依赖于单一的平台进行内容传播。随着多平台融合发展,广播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传统新闻采编的基础素养,还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工具,如视频编辑、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运用等,成为能够跨平台、跨领域操作的全能型人才[1]。全媒体记者需要主动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能够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调整内容形式,如文字报道、音频、视频、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都成为全媒体记者的工作内容。记者还须具备较强的互动意识,参与受众的互动与反馈,与受众保持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全媒体记者应具备较强的社交沟通能力及实时反应能力。随着AI 时代的到来,记者还需要运用新兴技术工具探索新型新闻生产方式。例如,利用数据新闻工具进行深度分析、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新闻推荐和内容分发等,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扩大报道受众范围。

  (二)向用户需求满足者转型

  广播新闻记者不仅要强技术上的应用能力,更要在理念和职责上转变。从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到用户需求满足者的转型,标志着新闻工作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转向了更加注重受众需求和互动的“参与者”和“服务者”[2]。过去广播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围绕事件的发现与采写,确保报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如今,记者不仅要关注新闻的报道质量,还必须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这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受众分析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受众反馈等手段洞察受众的偏好,提高新闻内容供给的匹配度,从而提升新闻服务质量。记者还需适应多平台的传播特性,将新闻内容与不同平台受众需求相结合,采用更加灵活、互动性强的呈现形式,提升受众的参与感。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在线投票等互动环节,记者不仅能更快速地了解受众的反应和诉求,还能根据实时反馈调整报道策略和内容架构。记者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肩负着正确引导受众思想的责任,这要求记者在报道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同时保持内容的可读性。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新闻记者的工作要求从“单向生产新闻”逐步优化为“满足受众需求”,推动了新闻内容的个性化、精准化和多元化生产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采编的创新实践

  (一)技术赋能与采编模式革新

  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广播新闻记者的采编模式从传统的线性工作转向高度融合的全媒体生产体系,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的采集、编辑和传播环节。AI 技术可以实现新闻热点的实时监测和语音转文字的自动化处理,大数据分析则能够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帮助记者快速锁定选题方向。更重要的是,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也极大地拓展了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范围,从而赋予了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形式更多的可能[3]。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云听”平台为例,这个平台是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代表。作为一款以音频为核心的融媒体平台,“云听”借助AI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广播新闻推荐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调整节目内容和播报策略,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在新闻采编环节,记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远程采集并直接上传素材,极大地缩短了从采集到播出的时间。

  (二)多元传播渠道的拓展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调频广播,而是逐步向多平台、多形式的方向延伸,以适应受众日益多样化的获取习惯。借助新媒体平台融合传播的优势,广播新闻正从单向传输模式向多元互动模式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拓宽了传播的触达范围,也提升了内容传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与播客等形式的结合,使广播新闻能够以更加生动和多样的方式进入受众生活。尤其是在碎片化传播的趋势下,多元渠道的布局成为广播新闻媒体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为新闻记者提供新闻表现形式上的创新空间。以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看看新闻”为例,“看看新闻”结合自身的新闻采编优势,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矩阵等多平台传播策略,实现了内容分发的高效化与多样化。在新闻传播中,其不仅依托广播平台覆盖传统听众,还积极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短视频,并利用平台算法实现多平台精准分发,极大地提升了广播新闻的触达能力。

  (三)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广播新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上,也包括信息传播的载体、形式和受众互动方式。新媒体的崛起为新闻采编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从音频到视频,从文字到图像,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接受度和参与感[4]。随着短视频、直播、互动问答等多种新媒体形式的普及,广播新闻逐渐打破了传统新闻的框架,开始融合更多的媒介元素和表达方式。在内容呈现上,新闻的即时性、互动性和沉浸感成为新的追求,广播新闻内容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多样化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丰富度,还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闻内容的多样化还体现在与受众的互动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评论、投票等方式,受众能够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传播,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

  (四)新闻伦理与舆论导向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广播新闻采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新闻伦理与舆论导向方面,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要始终保持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广播媒体必须坚守的底线。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互动性增强了受众参与的深度,但也带来了诸多等问题,因此广播新闻在采编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新闻伦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此,要完善舆论导向审核人机制,确保万无一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广播行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为广播新闻记者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广播新闻记者要尽快从单一的内容生产者向全媒体运营者转型。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亟需创新,不仅要注重新闻内容的多元化和互动性,还要借助新技术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和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记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多新兴技术,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文茹. 广播记者借力新媒体的工作创新之路[J]. 传播与版权, 2022, (02): 7-9.

  [2] 梁明星.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的转型探讨[J]. 传媒论坛,2021, 4 (24): 59-61.

  [3] 徐涛.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记者的素质提高及转型[J]. 记者摇篮, 2020, (10): 151-152.

  [4] 李明杰.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新闻采写技巧试析[J]. 国际公关, 2020, (07): 30-31.

  (作者韩建文系山东省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专题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任雨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