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的转型发展
- 来源:网络视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记者,转型,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8 10:52
文/任晓丽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主流媒体,肩负着宣传政策法规、反映基层声音、服务当地群众的重任。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持续深入,编辑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发生新的变化。如今,编辑记者需从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工作模式等方面着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型与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元的信息消费需求。
一、编辑记者角色转型与创新的必要性
(一)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相适应
媒体融合趋势已势不可挡,在此背景下,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对传播速度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编辑记者如果依然沿袭以往采编模式,用单一形式报道,无疑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唯有革新理念、学习新知、强化能力,掌握在不同平台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技巧,方能跟上媒体融合的发展步伐。
(二)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的信息需求不再停留于简单的事件获取,而是更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与互动性。诸如,对于本地民生事件的报道,除了及时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外,还需要通过评论、投票等方式吸引受众参与事件讨论。这就要求编辑记者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受众信息需求的发掘者与满足者,并力求报道形式与角度的创新,以吸引更多关注。
(三)提升融媒体中心竞争力
当前形势下,县区级融媒体中心面临来自社交媒体、商业平台等多方面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账号分流了用户注意力。县区级融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分一杯羹,必须依靠编辑记者提升内容质量,通过转型创新,生产更具影响力与价值性的内容产品,打造别具一格的媒体品牌,提升融媒体中心竞争力。
二、编辑记者转型路径
(一)从掌握单一技能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过去,编辑记者主要专注于单一形式的采编工作,如报纸的编辑记者侧重于文字写作,电视台编辑记者更擅长视频拍摄与剪辑[1]。融媒体时代,只掌握单一技能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内容生产需求,编辑记者必须习得多种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编辑记者应熟练掌握包括图文编辑软件、短视频制作工具、直播平台操作等在内的新媒体技术。学会处理图片,快速制作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报道等。以某文化节活动的报道为例,编辑记者需拍摄高清图片,再利用软件调整图片的色彩、对比度等参数,提升视觉冲击力。同时,还需录制现场视频素材,剪辑为短视频,并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发布,吸引用户观看。此外,编辑记者还应具备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能够基于各平台的传播特征与用户需求,实现对同一新闻素材的多样化加工。例如,将同一民生新闻素材加工为适宜在微信传播的图文消息、适宜在微博传播的短消息、适宜在抖音传播的短视频等形式不一的传播内容。
(二)从内容生产者向内容运营者转变
以往,编辑记者的主要工作在于内容的采集与制作;融媒体时代,内容运营同样不可忽视。编辑记者需从以往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集策划、制作、推广、运营等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在内容策划方面,编辑记者应广泛收集受众需求及市场动态信息,立足于本地特色,推出兼具传播价值与吸引力的选题。在内容制作方面,注重内容品质与用户体验,采用多元化表现手法让内容更具可读性、可视性,除文字、图片、视频等基本形式,还应引入H5、VR、动画等前沿技术手段[2]。例如,在报道本地某一历史文化景点时,可利用VR 制作虚拟游览视频,让受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景点独特魅力;也可以制作H5 互动页面,增设趣味问答、景点打卡等互动环节,让受众更有参与感。内容发布后,还需广泛收集、深度分析受众反馈(如微博阅读量、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了解受众喜好,并以此作为优化内容呈现形式与发布时间的依据,优化传播效果。
(三)从信息传播者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扎根基层,同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关联密切,编辑记者应利用这一优势,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转变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彰显融媒体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积极搭建民生服务平台,广泛收集群众的诉求与建议,并将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例如,设立“民生热线”栏目,收集群众有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意见建议,定期向群众反馈问题解决进度。另一方面,积极为群众提供文化类服务,依托融媒体中心独特的资源优势,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线上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群众展现文化活动的精彩之处,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在线下组织现场活动,给群众提供直接交流体验的机会。例如,策划本地非遗工艺品展览,除了组织线下参观,还可利用线上平台发布展览预告、介绍参展的工艺品,以吸引更多参观者。展览期间,还可利用微信、微博、抖音账号现场直播,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介绍非遗文化,演示传统技艺。
三、编辑记者工作创新策略
(一)内容创新:打造优质特色内容
1. 深耕本地新闻
本地新闻是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编辑记者应深挖本地新闻素材,洞察民生百态、紧抓社会热点、关注地方发展。如可以推出有关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报道,深度解析企业的创业故事、创新举措及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向受众展现地方经济活力。此外,还应不断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要进一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影响。
2. 创新报道形式
采用多元化的报道形式,除基本的文字、图片、视频报道,积极引入H5、VR、动画等新兴技术手段,以提升新闻的吸引力与感染力[3]。以报道本地历史文化遗产为例,依托VR 技术制作虚拟游览视频,让受众切身感受本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依靠故事化、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以形象有趣的故事形式将新闻事件呈现给受众。
(二)传播创新:拓展多元传播渠道
1. 强化社交媒体传播
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编辑记者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优势,不断拓展新闻传播范围。基于各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征与用户特征,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诸如在微博上,发布简洁明了、时效性强的新闻消息,并插入话题标签提高热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深度报道、专题文章等更详细的内容,利用朋友圈的分享功能,扩大传播范围。同时,还应加强用户互动,及时查看并回复评论与私信,增强用户黏性[4]。
2. 探索跨平台合作方式
编辑记者应探索跨平台合作方式,同其他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跨平台合作,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中实现优势互补。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联合相关知名自媒体账号报道,借助自媒体账号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扩大新闻辐射面;还可以同上级媒体平台、兄弟县区融媒体中心保持合作关系,互通互用新闻素材,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三)服务创新:增强用户黏性
1. 个性化服务
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编辑记者可以收集并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兴趣爱好等信息,以此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新闻推荐服务。例如,根据用户对本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关注程度,推送相关领域的新闻资讯、政策解读等;也可以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定制专门服务套餐,如为企业用户提供产业信息咨询、品牌推广等服务。
2. 互动式服务
深化用户的互动,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活动,如利用线上问卷、投票等方式,收集用户对热点事件的看法与建议;组织读者见面会等线下活动,给用户提供与编辑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强用户对融媒体中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5]。
四、结语
总之,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的角色转型与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提升媒体竞争力的必由路径。编辑记者应从单一技能向全媒体技能转变,从内容生产者向内容运营者转变,从信息传播者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同时,从内容创新、传播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着手,成为复合型全媒体人才,推动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琳. 多元化运营与平台化管理——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策略[J]. 中国报业,2024(12):48-49.
[2] 苗红青. 从“输血”到“造血”——论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实现华丽转型[J]. 新闻文化建设,2022(19):109-111.
[3] 郭金龙. 浅析融媒体时代下基层记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采写编,2021(03):57-58.
[4] 孟凡惠. 浅析融媒体语境下区级融媒体中心播音主持人的转型升级[J]. 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0):225-227.
[5] 王旭. 全媒体视角下电视编辑记者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分析[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65-66.
(作者任晓丽系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体中心编辑)
责任编辑:曹婧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