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都应该有一件雕塑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雕塑,场域,是画
  • 发布时间:2025-06-28 16:59

  黄佟佟

  一个场域是要有定魂之物的,最简单的是画,最扎实的是雕塑。

  我家虽小,却也有七八件雕塑,无它,很喜欢雕塑的硬朗和分量感。很早之前,看张国荣早期家中的门厅处,就摆了一件台湾艺术家朱铭的《太极》,让人印象深刻。几块大石头表现打太极的中国人,敦厚、有力、大道至简,整个房间的格调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瞬间洋溢着某种恭良敦厚的精神力量。

  当然收不起《太极》,不过也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门口瞻仰过朱铭的《太极系列-单鞭下势》,价格是千万港币级的,小的拍卖行也有,三四百万吧。摆大雕塑是需要大空间的,尤其表现拙的东西,我家空间小,就只能收一些精致一点的小东西,当然也因为性格,我喜欢的都是偏繁复、偏女性化的小东西。

  第一件买的是《消失的人》,是一件铁座木雕,是一位叫毛冠群的木雕艺术家的作品。他其实是做食器的,但我买这个小雕塑的时候是在2016年,他没有现在出名,所以定价也不贵。这个木雕是在朋友的软文广告中一眼入魂,喜欢他在这个雕塑里表达的意思——“在我们的生命中,很多人是会消失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尤其写实。

  70后是迁移的一代,读书,升学,来到某个超级大城市,然后奋力留下来;人到中年,或者又换一个城市。短短的半生,感觉已经经历了好几个轮回,身边的人随时都在震荡,有人回老家了,有人去云南了,有人出国了,有人自杀了,有人得病了……环顾你的朋友圈,十年能留下来的,寥寥可数,许多朋友像电波一样,随时就会失去,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际遇。这个雕塑,大约就在提醒着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段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我买的另外一件比较大的是青铜雕塑,是在广州本地一家十分有名的“九月画廊”买的,是南京雕塑家俞科的十二时慢系列,一个站在枕头上自伤的姑娘,完全是林黛玉型的自怨自艾。它击中我的原因是,原本我内心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姑娘,像林忆莲歌中那种感性脆弱的女人:“夜已深,还有什么人,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为何临睡前会想要留一盏灯,你若不肯说我就不问……”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和这位醒着数伤痕的女孩已经渐行渐远,之所以还留住她,是因为明白自恋这东西太多不好,切除了也不行,切除了就真的升仙了,无欲了。自恋是创作者根基里的东西,没有创作也就没了,宁愿自己修为未到,也不愿绝尘而去,这大概就是尘缘未了的世界观吧。

  另外一件值得说一说的是家中占据C位的青铜浮雕壁挂《沉思》:一位希腊女神在花间溪畔沉思。说起来,这是我无意当中在一家小店淘来的,因为不贵,也没有把它当回事,但是我的设计师特别喜欢这件作品,他帮我两次布置房子,两次都把它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开始的时候,我猜测它的好,可能在于它的复杂:它是至硬的铜,表现的却又是至软的纱,它的形态是女性的,但底子里又是男性的,作为软装设计师,他们更重视的是材质和气质上的混搭。

  到后来我体会到它的好,是因为它的身上蕴藏着某种我们都承认的希腊精神,智慧的希腊人深切地知道一切美好的、使人快乐的事物都会转瞬即逝,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来没有失去生活的品位。生活永远是奇妙的、令人欣喜的,人们永远因为生于其中而欢歌,正如荷马写下沉痛的悲剧,但他也提醒我们:盛筵、琴音、舞蹈、更衣、沐浴、爱和酣睡,这些对我们来说,永远弥足珍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