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院之第一个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上海,戏院,文化
  • 发布时间:2025-06-28 17:06

  沈鸿鑫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她拥有360多种戏曲剧种;而上海则是我国南方戏剧活动的中心,同时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上海戏院之众多,观众之踊跃,传媒之发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早在元代,上海的松江就有了戏剧演出的场子——勾栏,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书里,曾有松江府前木棚结构的勾栏倒塌的记载。清代以来,上海滩上各种戏院更是层出不穷。

  第一个昆曲戏园

  清道光年间,上海开埠后,十里洋场市面日盛一日,江浙一带的昆曲戏班纷纷至沪,上海遂成为昆曲在南方的演出中心。起初主要在私第花园中演出,如豫园、西园等。咸丰元年(1851),在原上海县署西首四牌楼附近,出现了上海第一个营业性的戏园—— 三雅园, 也称山雅园。它由顾姓大族的居室改建而成,屋为沿街八扇门的高平房,进门有一小花园,花木扶疏,假山纵横。戏台建在大厅里,观众席中设红木桌椅,观众围坐方桌看戏。它上午卖茶,下午开戏,专演昆曲折子戏。当时没有演出海报和戏单,在台前壁角挂一块白漆的木牌,用墨笔书写当日所演的戏目。那时小刀会刘丽川揭竿起义,进攻县署,但三雅园未受影响,刘丽川下令保护戏园,照常开锣。咸丰四年(1854)正月初一,小刀会将士撤退时,三雅园毁于战火。继三雅园之后,陆续兴建的昆曲戏园有聚美轩、丰乐园、集秀园等。这些戏园,只收茶资,不售戏票,习称茶园。三雅园焚毁后,有人在别的地方用“老三雅”“新三雅”的名义开办戏园。

  同治以后,花部崛起,昆曲营业下降,到光绪年间,三雅园最终关门。

  第一个京戏戏园

  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经过较长时间孕育、演化而形成的新剧种——京剧在北京已经风靡,逐渐替代了昆曲在剧坛的霸主地位,并向各地辐射。这种辐射也波及上海。有个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石路(今广东路、福建路一带)营建了一座仿京式的戏园(当时仍称为茶园),名之为“满庭芳”。翌年,清同治六年(1867)春开张,这是一座木结构二层楼戏园,也是租界内第一家戏园。罗逸卿派人到天津请了一批京剧演员来沪演出,这是京剧首次在上海露演。

  清哀梨老人《同光梨园纪略》云:“此京班到申之破天荒也,楼上楼下统售一元,沪人初见,趋之若狂。”1867年又有巨商刘维忠(定海人)在上海宝善街(今广东路、福建中路附近)建造了丹桂茶园。他邀请北京“三庆”等班的名角到上海演出,其中有铜骡子(刘义增)、夏奎章、周长山、冯三喜、熊景桂等。满庭芳、丹桂等戏园与旧式茶园不同,它们规模宏敞,装饰典雅,座位舒适,并有汽油灯照明,受到上海观众的青睐。南来的京戏戏班不但演出了大量出自徽戏、汉戏、秦腔的传统戏,而且排演了不少连台本戏和灯彩戏,如《五彩舆》《斗牛宫》等。京戏由于剧目、演出形式新颖,表演精湛,因此立即风靡了上海。上海竹枝词云:“茶园丹桂满庭芳,到底京班戏更强。出局叫来终不雅,避人最好是包厢。”另有仓山旧主诗曰:“一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可见当时盛况之一斑。

  由于观众欢迎,上海的京班戏园竞相创建。同治中叶至光绪末年,上海开设的京班戏园不下五十个,如昇平轩、金桂轩、同桂轩、大观园、天仙茶园、新丹桂、留春园、咏霓园、一洞天、四美园等。上海的京剧演出活动愈趋兴旺。

  第一个话剧剧场

  上海不仅是南北戏曲荟萃的所在,而且也是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窗口。随着外国侨民纷纷在上海落户,一些西侨的业余戏剧活动也随之兴盛起来。清同治六年(1867)3月,由英侨集资,在上海诺门路、圆明园路口兴建了一座木结构的兰心戏院,英文名为Lyceom Theatre。专供西人爱美剧社,也称上海业余戏剧俱乐部(简称A.D.C)演出话剧。当时他们用英语演出。清同治十年(1871)3月毁于火焚。同治十三年(1874)1月,在近英国领事馆的虎丘路,重新兴建了砖结构的兰心戏院,揭幕时正值A.D.C剧团第37期公演。

  兰心戏院与上海传统的茶园戏园迥然不同,演出厅顶部呈圆形,有菊花式煤气灯照明。

  戏台呈半月形,台口宽8.8米,台口高7.6米,台深11.9米,可容300-400名观众。观众席座位环对舞台横向排列,观众对号入座。兰心戏院主要由外侨演出和观看,但中国人也有去看戏的,甚至也有中国的剧团到这里演出。1 9 0 7 年1 0月,上海话剧团体春阳社在兰心戏院公演《黑奴吁天录》。他们受春柳社的影响,第一次用分幕的方法编剧,用西洋布景和服装,并在剧场里作大规模的演出。剧本是由许啸天改编的。后来欧阳予倩称这次演出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1926年,A.D.C董事会将戏院的土地权、房产权卖给中国人,同年迁出。嗣后,董事会在茂名南路、长乐路口购地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剧场,1931年2月竣工开幕,称兰心大戏院。观众席二层,设749个座位,台前有乐池。开幕时由A.D.C剧团首演轻音乐喜剧《上海之光》。其后,中国的许多话剧团体在此演出过《结婚》《大雷雨》等。1945年,抗战胜利,梅兰芳首次复出,就在兰心大戏院出演昆曲《刺虎》等剧目。新中国成立后,英侨剧社将兰心大戏院转售给上海市剧影工作协会,后归上海市文化局。新中国成立后,兰心为主要演出剧场之一。1960年1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此观看过舞剧《小刀会》。1964年7月,刘少奇、陈毅在此观看过淮剧《海港的早晨》。兰心一度曾更名上海艺术剧场,1991年恢复兰心大戏院原名。

  第一个新式的戏曲剧场

  京剧南来上海后,受到上海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物质技术条件以及四海通商五方杂处之地观众特殊的审美要求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在上海有一批京剧艺术的改革家,于是通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派京剧。艺术的改革又引起了剧场的改革。

  1908年10月,京剧艺人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润兄弟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南市十六铺外滩老太平码头附近,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新型剧场——新舞台。它模仿西方剧场,用镜框式舞台,设备完善,有天桥,可装置布景、灯光,并有转台,观众厅有三层楼,可容二千观众,是我国最早使用灯光、布景的戏曲剧场。

  戏剧家马彦祥在《清末之上海戏剧》一文中说:“新舞台可以说是中国舞台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新舞台吸引了更多京剧名角来沪演出,1913年“伶界大王”谭鑫培来新舞台演出,营业大盛。新舞台上演了大量的时装新京戏,如《新茶花》《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鄂州血》《秋瑾》等,约计五十种以上。这些剧目抨击封建统治,鼓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3年,梅兰芳首次到上海,出演于丹桂第一台,并前往新舞台观剧,感受了一股“海上新空气”,回到北京后也尝试编演了《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新舞台的大部分成员还参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潘月樵、夏氏兄弟等率领伶界商团响应起义,参加了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的战役。

  新舞台建立之后,上海各茶园竞相仿效,改建或新建新式剧场,一时达十五六家之多,连老资格的丹桂茶园也在四马路大新街改建为丹桂第一台。相继出现的还有新新舞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等。这些剧场名中均有“新”字,而且一个比一个更加新。可见,求新精神在当时已蔚成风气。

  第一个特大型现代化的综合性剧院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剧场又经历了搬迁、改建、新建的时期。最突出的是,1998年8月新建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是一座特大型的综合性的新型剧院,现已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它坐落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西北隅,建筑总面积为7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地上8层,地下2层,共计10层,总高为40米。由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其设计沿用了中国九宫格式的建筑风格,采用白色弧形屋顶和玻璃透明墙体,外形新颖别致。在灯光的烘托、映衬下,宛如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殿。

  上海大剧院的主体是大剧场,设三层观众席,共1768座。装饰华丽大方,座椅舒适豪华。台前有升降乐池,不用时可改设为观众席。大剧场舞台设备堪称国际顶尖,其舞台面积之大、动作变换之多,亚洲首屈一指。舞台总面积达1700平方米,主舞台728平方米,台口宽16—20米,高12米,舞台总高30.5米。有双层圆形转台后舞台360平方米,两侧副台各270平方米,可以全方位平移升降,同步更换6-8组布景。剧场采用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和灯光设备,舞台设备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能满足剧团高水平演出的各种要求。

  上海大剧院除了大剧场以外,还设有一个中剧场和一个小剧场。中剧场坐落在大剧院的一楼,观众厅分为三层,可容600名观众。小剧场位于大剧院五楼,面积为400平方米,可容300名观众。大、中、小三个剧场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和文艺演出。

  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8月揭幕以来,已成功上演过大量国内外经典和优秀的戏曲、歌剧、音乐剧、芭蕾、交响乐、话剧等各类大型演出和综艺晚会,其中有话剧《狂人日记》,歌剧《茶花女》《江姐》,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芭蕾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斯巴达克斯》《白毛女》,舞剧《野斑马》,京剧《龙凤呈祥》《锁麟囊》《郑和下西洋》《大唐贵妃》,昆剧《牡丹亭》《邯郸梦》《春江花月夜》,越剧《红楼梦》等。

  上海大剧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而且得到外国政要、国际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认为上海大剧院是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结晶。上海大剧院现已成为上海重要的演出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与桥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